【辦公室政治學】屬於我們自己的戰鼓聲,去了哪裏?

【辦公室政治學】屬於我們自己的戰鼓聲,去了哪裏?

【辦公室政治學】
筆者首部導演的作品《逆流大叔》即將上映,這個月馬不停蹄的踏進宣傳期,在不同的媒體上進行了很多很多的訪問,當中被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為甚麼會選擇「龍舟」這項運動來作電影題材?

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龍舟很香港。
一條中龍大約二十名划手,在你踏上船上去一刻,你可能未必完全與另外的十九人很相熟,甚至可能名字都未必完全知道,但就在開船後至終點的幾分鐘內,你們就是互相依靠的兄弟姊妹了!
這種情懷,不正正就是香港的處境嗎?
然而,我想說的,並不是一般的「同舟共濟」,因為這四個字,這幾年已經變得很廉價。「同舟共濟」近十幾年的演繹,大概都是總之大家無論任何背景,任何身份,任何理念,上到船之後都應該放下己見,和諧共處,一起跟着同一個節奏向前行吧!然而最後,我們都去了哪裏?去到香港現在這個困局中。
為甚麼明明已經和諧地「上下一心」了,都會越扒越差?因為香港這十幾年的鼓手,都打錯了節奏。
高高在上的他們,都志在打一個他們想要的節奏,而不是香港人所需要,以及所應該配合的節奏。
《逆流大叔》電影中有一句對白──上得船,你只可以做一樣嘢,就係跟住你嘅鼓聲向前行!
記着,不是跟住「鼓聲」,而是跟住「你嘅鼓聲」。
甚麼是「你嘅鼓聲」?就一個經過了解,經過磨練後,大家所找出來,最適合自己,最能夠讓自己發揮得最好的「鼓聲」,亦即是最適合我們自己的節奏。
我們二十人的體能與技術,原來是屬於留前鬥後,就應該打一番前慢後急的鼓;我們屬於一放到底,就打一番快頻的急鼓;我們今天狀態好,應變能力高,隨時可以變速,鼓手就可以觀察對手的速度,隨時調節快慢來讓我們搶先過終點;我們今天的身體狀態未算最好,隨便變奏未必人人都應付到,鼓手就應該要果斷地任由比我們更強的過頭,讓我們能保持最佳的節奏拿個第三名就夠。
鼓手要了解自己船上的,究竟是甚麼人。可是香港現在的鼓手,就是從來不理船上人的死活,亂打一通,甚至閉上眼戴着耳機,任由岸上「更高級」的人的吩咐,盲目地打出一個別人想要的節奏。
終於,船上的人半死不活,成績又差,鼓手還當大家在河中央喘着氣之時,怪責大家不團結,所以搞成今天的田地。
你是甚麼人,就應該扒一個甚麼的節奏。香港人,就應該活回香港人的節奏中;而我們自己,更應該找回真正屬於自己的鼓聲,做回自己。
香港的鼓聲;你自己的鼓聲,都去了哪裏?

撰文:陳詠燊

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專上學院講師。曾於香港十大企業之一擔任製作經理多年,見證及參與過無數辦公室戰役,是香港少數同時具備電影前線製作與企業行政經驗之電影人。facebook:Sunnyha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