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卻又是何苦 - 陶傑

這卻又是何苦 - 陶傑

書展「十大愛情作家」之選擇和排名引起一些文人不滿,紛紛指責。
又不是荷里活電影海報明星肖像排名爭風呷醋,更不是諾貝爾文學獎應該給誰不該給誰,不知何故又引起一番口水爭鬥。
應該是本地的「年度作家」人選日蹙,且出過推辭不就之事。沒有辦法,只有改為「年度主題」:武俠、旅遊,今年輪到愛情,哪知道一列出「十大愛情名家」,即引起不服之爭議。
其實書展的「年度作家」,如果變通一些,也可以選死了的作家,而不是仍活着的,不但減少文人相輕之怨恨,選擇範圍擴大,而且也令香港市民眼界大開。
譬如,年度作家為何不可以選梁實秋?梁實秋的那些小品,寫逝去的民國舊北平,情懷與今日年輕人緬懷逝去的舊殖民地香港相同,正好跨代平行閱讀,殊途同歸,探討在文化品味方面,為何以前的日子比今日好。
選梁實秋為香港書展作家之星,魯迅會第一個不服,質疑抗議,但可幸魯迅已經死了,Dead men don't talk,不會在報紙專欄或網絡投訴。
同理,可以選林語堂、郁達夫,甚至曹雪芹、蘇東坡。邀請國際人士來講述成就。也刺激一下平時擺放在角落的這些嚴肅冷門文學著作的銷路,這些名字早已經過時間考驗,有許多更是不朽。以蘇東坡為年度作家,除了促進中文水準,還觸及北宋歷史背景,還因為蘇東坡的那種生活態度,寄情於山水,與今日的自然環保與道家文化融通。
選還活着的人,一來買少見少,金庸、倪匡、亦舒之後,就應該輪到中文大學出身的金融文學才女梁鳳儀博士了。梁博士之後,再抓破頭皮,年度作家就應該輪到白姐姐白韻琴了。
這樣只有避而另選主題:武俠、旅遊、愛情之後,應該輪到飲食、美容、玄學風水,日漸搞笑,那時難道沒有更多人聚眾抗議?
英文亦為香港官方語文,為何年度作家不能是英語人?這樣一來,活着的人選就多如天上星星了。不必因為大多數香港市民缺乏英文閱讀能力而弗由,彭定康每次來香港促銷其英文新作,港人搶購而排長龍索簽名。曲終人散之後幾多個回家而持書讀超過三頁?不要緊的,買了書便可,因為香港始終是經濟城市。
凡事退一步想即海濶天空,越一界觀即星輝月耀。惜太多人的思維在一隻盒子裏,眼界在一個劏房中。加上一為文人、殊無足觀,總覺得懷才不遇而這個世界欠他一點點掌聲。卻總還有一些小朋友夢想進入「寫作」這一行。不,特區香港沒有「文藝春秋」,亦無芥川龍之介賞,確曾有少數一二憑一枝筆寫成了大老闆,卻是英國殖民地時代。
一切卻又是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