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血來潮,想寫一寫足球。內子聞言,大吃一驚:「你又唔踢波,又唔睇波,學人講波?」我洋洋自得地答:「你錯啦,我表面上寫足球,但實際上唔係。個個都睇波,唔通個個都鍾意睇波咩?有啲人睇波,只係唔想脫節,同朋友有話題箒。我就係想示範一下:你如果唔睇世界盃,咁可以點樣同朋友講足球呢?」內子聞言,更加震驚:「世界盃完咗囉喎!你依家先講遲唔遲呀?」
「吓?完咗啦咩?」我當場滴汗,也真的嚇了一大跳。「咁樣呀……踢完世界盃先寫足球,好處係少咗競爭者囉……」今日科技發達,資訊流通,但原來對於自己漠不關心的事,真的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到一個點。我從不罵人「港豬」,因為內心明白:每個人在某方面也是一隻豬。
內子所言,並非百分百符合事實。我並非不睇波──小時候曾追看《足球小將》,三次元的球賽也看過,只是上一次睇波,如無記錯,應該是1986年馬勒當拿那屆。波也是踢過的──中學年代上體育課,未能免俗要落一落場。儘管母校體育風氣甚盛,但我是不肖門生,每堂PE也躲在一角,無所事事,游泳堂更直接缺席。記得當時有些同學,對運動的厭惡跟我差不多,於是踢波時總有一二佛系球員,你會見到他們雙手插袋,在綠草如茵的球場上漫步,波來即避,人來速閃。
像我這種足球冷感的人,如何談足球呢?我想講的其實是數學。寫到這句,「聞數喪膽」的讀者可能不會再讀下去了。聽過一個笑話:「你知道數學為什麼叫Math嗎?」「因為Math是Mental abuse to humans(對人類的精神虐待)的縮寫。」不要怕,我試着用最簡單、最有趣的方法談談足球數學吧。
德國數學教授路維希(Matthias Ludwig)寫過一本趣味盎然的書,叫《數學+體育》(Mathematik + Sport),從數學視角分析體育運動,中學數學程度已能看懂,大陸也有中譯本。第二章〈十二碼的數學〉(Mathematik des Elfmeters)談足球──順帶一提,德文「12碼」是「Elfmeter」,直譯是「11米」,因為「12碼」即是在離龍門10.98米的距離射波,大約11米──作者用兩個簡單的數學模型計算12碼的命中率,結果很玄妙,還令我想起一套人生哲理。所謂數學模型,就是用數學語言和概念來描述一個系統,通常把現實情況簡化了。路維希提出的第一個模型,稱為「賭博模型」(Gluecksspielmodell)。讓我們用《足球小將》的角色做例子。射12碼時,小志強會使出猛虎射球,把足球踢向龍門四個角落的其中一角,守門員林源三當然不知道他踢往哪兒,只能賭一賭運氣,在最後關頭向其中一個方向猛撲……
(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