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亮︰學醫也是學做人

陳家亮︰學醫也是學做人

【杏林人物】
學醫,其實也是學做人,這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行醫30年的得着。能成為醫生,大多成績優異,平步青雲,卻因自視甚高,未曾遭遇挫折,結果不能體諒病人,缺乏同理心。他說,醫病容易,醫人困難。要做一個好醫生,最重要懂得易地而處,了解病人需要,他勸喻年輕醫生要少點浮躁,多花半分鐘細心聆聽病人心底話。
記者:嚴敏慧
攝影︰彭志行、方國成

"醫生同病人間,醫生同社會間矛盾、衝突,我覺得好可惜。"

「學做人其實好困難。」陳家亮直截了當點出現時不少醫生的盲點。學業成績好、能力高,自小平步清雲,「認為自己好叻」,不明白身邊人感受,亦未能靠自己能力解決問題,「因為咁引致好多不必要誤會,醫生同病人間,醫生同社會間矛盾、衝突,我覺得好可惜。」
出身基層,靠一雙手努力做到今日醫學院院長位置,陳家亮坦言也曾驕傲自負、不能體恤別人,「我靠自己努力克服好多困難,我當日咁辛苦,甚至比你條件更差,我都成功,點解你唔得?點解你咁渣?點解你咁軟弱?」身處醫生團隊,他發現這心態會影響團隊合作,實在要改變。
要能易地而處,還要了解病人真實需要。陳家亮不止一次撰文提及,現時醫生只會機械式治療,問症安排檢查治療一式一樣,卻連最基本的落手觸診也不做,可能與公院病症多及太忙有關,但他始終認為行醫心態更勝一切。
他以腸胃科診所為例,每日數十名病人全為肚痛不舒服,最終都要安排照大腸鏡,「第一個病人入來,其實係擔心自己有大腸癌,照咗可以解決問題,佢會好開心,如釋重負;第二個病人入嚟,問多佢兩句,可能之前五年已經喺唔同醫生照過幾次大腸,最重要唔係安排佢照第六次、第七次,而係要了解佢心內擔心啲咩。」

"年紀大嗰啲,你唔聽我講你就睇第二個,後生嗰啲就心浮氣躁。"

的確,公院門診只有3、5分鐘見病人,但要做到有質量醫人,而非單純醫病,醫生其實只需靜心聆聽病人半分鐘,「醫生有幾何可以靜靜地聽人講半分鐘,而唔打斷佢話柄?可能病人講到唔夠第十秒,就會話『我明你想要咩㗎啦』、『得啦得啦,你想要隻咩藥呀嘛,我會畀你㗎啦』。」他認為,聆聽30秒不是難事,只不過前線醫生太忙,心情煩躁,沒有心情去做。「聽病人講,未必可解決到問題,但病人感激會好深。」
陳家亮發現,出現上述問題的醫生,不同資歷都有,「年紀大嗰啲,自細習慣咗,你(病人)一定要聽我講,我講嗰啲就係金科玉律,你唔聽我講你就睇第二個(醫生)。後生嗰啲就因為心浮氣躁,工作量大好忙,門診又on call 36小時,加上病人有時講嘢有啲浮躁,聽起來哽耳,有反應唔出奇。」
資深醫生已難改變,陳家亮惟有寄望年輕一輩,故他堅持將身教帶入醫學院,教授教學不能只停留理論,亦要帶學生去真實門診、病房環境,讓他們看到醫生應如何對待病人,以身作則、潛而默化,由醫學生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