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10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終獲准離開中國,可依照其「個人意願」前往德國就醫。在劉曉波逝世一周年前夕,收到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社會各界皆為她高興。
外界相信,中共是次決定與近期爆發的中美貿易戰攸關。事實上,德國政府自劉曉波年前病情危殆時,已表示願意安排他與劉霞前往德國。及後劉曉波離世,德國政府亦再三要求中央政府讓劉霞離國,近期,由於中共欲拉攏德國與美國抗衡,故便因應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要求還劉霞自由。
劉霞今次能離國,相信德國政府真的是居功至偉,不過,此等「人質外交」無法從根本上改善中國的人權狀況。記得在89年六四事件後,有一位國際知名的內地民運人士,因某國政府的要求而獲准離國。不久後,筆者與該國駐港總領事會面期間,他疑惑地問我,為何我沒有答謝或讚賞他們的幫忙。我指中共基本上「放一個,拉十個」。對中共來說,無理地剝奪自己公民的自由後,竟可藉着歸還自由予他,來換取貴國及其他國家提出的交換條件。如此無本生利的交易,只會變相促使中共加大打壓國內異見人士的力度,以增添與外國談判的籌碼。貴國向中共施壓時,只要求釋放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其實,礙於其國際知名度,相信他不會遭到酷刑虐待,反觀其他民運人士,不少都是生死未卜,就連身在何方,家屬也無從得知,處境更不堪,而無奈的是,這些民運人士的家屬卻是求救無門,更為絕望。
2006年,劉曉波曾發表題為〈中共人質外交遊戲何時了?〉的文章,提出類似的觀點。他批評「這樣的人質外交既殘忍又下流,永遠是放一個、抓更多,大陸的監獄中永遠不缺與美國作交易的政治人質。而且這種捉放遊戲也是露骨的『等級歧視』,其中,政治犯的西方國籍和國際知名度是區分不同等級的兩大要件。但由於抓的太多而放的太少,以至於一些備受關注的著名人質至今仍在獄中。而那些知名度低的人質,並不會因中、美關係的改善而受到善待。因為他們既沒有國際知名度,更沒有美國身份,不要說還他們以公正,就是在獄中身體狀況持續惡化,也很難改變他們現在的命運,反正國際社會也管不過來。」
劉霞離國翌日,中共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異見人士秦永敏有期徒刑13年。可見,中共手上從不缺人質籌碼——三年前的中國709維權律師大抓捕、銅鑼灣書店的桂民海……,果真是「放一個、抓更多」。
筆者很欣賞中美對話基金執行董事康原(John Kamm)的做法,他極度關注內地人權狀況,不惜大費周章地找出那些不為人知的在押政治犯的名字,整理成名單,設法營救或改善他們在獄中的待遇。過去20多年,有不少成功例子,可惜,「對話」所記錄的名單,還是不斷新增名字,及至2017年底,已有37,217個。
中共領導人必須明白,惟有內地人權改善,國家才會真正贏得國家社會的尊重。
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