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范國威議員再就每年五萬個單程證跟林鄭過招。他在立法會向她詰難:單程證的初衷是家庭團聚,特區政府緊跟北京路線,吹噓大灣區發展神速;有了西部通道、高鐵,一小時生活圈老早已同城化。果是要家庭團聚,大可以在大灣區團聚呀,何必每天150人湧來香港,加重房屋壓力,直接、間接炮製劏房、棺材房、太空房?
無視單程證構成房屋壓力
林鄭以其一貫的語言偽術反駁:范國威議員如若新婚,特區政府焉能阻止他與太太團聚?這般作答,牛頭不搭馬嘴:誰能反對夫妻團聚?可是團聚大可以到大灣區、珠三角,何以偏偏要來人口、房屋壓力兩相爆煲的香港?
新婚團聚,托詞而已。統計處副處長陳萃如新近指出,持單程證來港的人新婚人士為數不多,新移民主要為超齡子女及其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未來數年更將是新移民的高峯期,預料每年超過五萬人,極有可能用盡每日150個配額。不用說新移民將形成房屋壓力,尤以出租公屋為然。
按平均一家四口計,每年將要增加超過一萬個居住單位方能安置五萬新移民。每年的房屋新供應大致為三萬五千個之譜,當中公屋約為一萬五千個。新移民有否形成房屋壓力,不辯自明。此可又無礙林鄭去年4月在立法會以「混淆視聽」駁斥「內地人每日150個配額來港」形成房屋壓力之說。
除了訴諸她口中讓新婚夫婦在港團聚的「憐憫心」,林鄭更以發展經濟為單程證張本:「香港現時進入人口極速老化的年代,如果我們的經濟、我們的社會發展要繼續向前,其實需要更多勞動力……來的人的年紀比較輕,而且現時的教育水平亦開始慢慢比較高,是可以增添香港勞動人口。」
然而不是早已有輸入優才、投資等計劃吸納人才以促進經濟轉型提升嗎,何須每天引入150名林鄭亦承認為教育質素尚未夠班的勞動人口?即使要補充勞動力,尚有超過二十萬自2003年起在港出生、毋須單程證即可來港的雙非兒童大軍。於此可見,哪怕單程證截龍亦不致因人口不足而窒礙經濟發展。
港英即捕即解限人口湧入
港英早在1974年執行「抵壘政策」以限制不斷攀山涉水湧過深圳河的人潮。那時經濟正值起飛,而人口是430萬。6年後人口按平均每年超過十萬之數漲升至五百萬,港英感到吃不消,在1980年一日內三讀通過「即捕即解」政策。現今人口比當時多了五成,林鄭無視教育質素尚未夠班的新移民形成的房屋及諸般社會壓力,不截斷每天150人的單程龍且罷了,反而高唱要增添人口,是何居心?
看看年來增添了甚麼人口可知其一二。2017年移入扣減移出後的「淨遷移」人數為22,600人,其中持單程證移入的有47,000人,出於種種原因——包括厭惡高官嘴臉?——離港而去的有24,300人。「淨遷移」人數倍於約一萬名自然增長的本土人口。單程證不截龍,人口換血將加速。林鄭是執行換血工程。不用說那是最徹底的回歸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