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不是藥神》(下稱《藥神》)最近在內地很火。電影講述一個小市民,因賣印度神油而有從印度走私藥品的通路,機緣巧合下遇到一位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患者,央求他從印度走私抗癌標靶藥「格列衞」。由於該病是慢性病,有藥就能活命,停藥即送命,所以許多患者為了續命而傾家蕩產。男主角發善心冒險走私藥物,結果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在電影中,一罐藥的價格是4萬元,而走私的具備同樣功效的藥只售3,000元,後來男主角為了救濟病人,一罐藥只售成本價500元。
內地醫療難保障基層
《藥神》引發民眾對內地醫療體制的討論。內地所謂「醫保」,因各地經濟水準不一,實施情況甚為不同,部份地區可以報銷九成以上醫療費用,也有的地區只能報銷一半。應該承認,一般生小病的時候,醫保還是好用的。有醫保,基本上不用自己掏錢看病。然而一旦不幸患了大病,醫保就不管用了。
原因有二:第一、醫保對真正的好藥,往往是有所限制的。內地在過去幾十年只求高速發展,不顧環境保護,導致癌症發病率劇增。數據顯示,內地每天約有1.2萬人確診癌症,新發癌症病例佔全球四分之一。當人們不幸罹患癌症的時候,自然是無論好藥壞藥,只要是能救命的就不顧一切代價去買。如《藥神》中的病人所說:為了治病,房子賣了,自己的積蓄用光了,家人的錢也都用光了——這樣的情況並非虛構,而是神州大地比比皆是。
國務院為安撫民心,今年5月1日宣佈,對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但這無助於改變「就醫難」的困境,因為目前大部份進口抗癌藥不在醫保範圍內,而且醫院可以對抗癌藥自由定價。另外,內地對進口藥的審批程序非常繁複,即便零關稅,民眾可能還是不得不從香港一類境外地區花費不菲的價格購買進口藥。
第二,內地的醫療水準有限,許多嚴重疾病患者要到境外才能醫治,而醫保對這類情況又是不保障的。去年內地《三聯生活周刊》一篇名為〈香港醫院究竟好在哪兒?〉的文章傳遍大江南北。不看不知道,原來同樣的癌症,在內地按照「國家標準」病人等於被醫院「判死刑」,而來到香港按照「國際標準」就可以醫治。當然,香港的醫療費用是天文數字,根本不是普通中國人可以承受的。
眾所周知,香港的人均壽命已經冠絕全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先進的醫療技術,配合保障底層市民的廉價醫療。當某些本地評論家在批評香港「過度醫療」的時候,絕大多數中國人卻根本生不起病。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上取得了不可一世的總量,但民眾仍如螻蟻般苟活。有人說:一個中國家庭40年創造的財富,可以被一場疾病摧毀。然而,摧毀中國家庭的真的是疾病嗎?與其說是疾病,毋寧說是殘酷的社會結構、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近幾年,不斷有中國人走資、移民。其實,出奔的未必都是很有錢的中國人,不少根本只是中產階級而已。大家人心惶惶,是因為都看到這個所謂「大國」的幌子下面,生活在裏面的根本是外表光鮮,實則不堪一擊的「蟻民」。《藥神》中,一名假藥販子說出了至理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今日不窮,不代表明日不窮;明日既窮,不如今日先人去樓空。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