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超過30年,香港民主運動現進入了瓶頸,不單是因為外在政治環境出現了劇變,民主繼續向前邁進的路被中共違諾強行堵塞了,內部也出現了變化,令民主運動缺乏繼續向前推進的動力。前路障礙重重,若香港民運不能先處理好內部難題,民主的目標只會更加遙遠。
民主運動要成功,支持民主的港人及各方力量一定要團結一致,但基於內、外的不同原因,香港民運在80年代啟動之後,逐漸變得難以團結起來,終出現民主力量碎片化的現象,大大削弱了運動的政治能量。
一直以來,站在民運最前線的,都是在立法會掌握議席的民主派議員。一方面因他們是香港政制到現在為止,可讓選民透過選舉選出的最高層政治領袖,故有着代表民主運動的正當性。另一方面,議席能為議員提供發聲的平台及資源去發展支持民主的力量,故民運也需由議員們去帶領。
但經過30多年的歲月,當年年紀也不算太大已站在最前線的民運領袖,轉眼擔任了議員超過20年,但政制的空間沒有多大擴展,立法會直選議席並沒有增加很多。這些第一代的領袖到現在,身體還很好,活力仍很高,還有不小的影響力,豐富的經驗應還能為民運作很大貢獻。要他們從前線退下來,似是浪費了第一代領袖仍有的政治能量,因除了最前線的位置外,好像沒有其他位置能給他們繼續發揮作用。但若他們不從前線退下,已等了多年的中生代及新生代,就一直沒有機會得到鍛煉,也沒有位置去一展所長,造成了他們與中、新生代之間的矛盾。
參與民主運動的人,雖有相同的民主理念,但因歷史、人事、網絡或兼顧的政策範疇等因素,會形成不同的群體。這也是很自然的事,若相互能有良性競爭,維持運動內的多元,也不是壞事。但中共刻意改變了選舉制度,在地區直選引入比例代表制,令同陣營之間要在相同票源作激烈競爭,導致民主運動的各組織,為了得到最前線的位置,引發了不必要的競爭,也令民主派雖然所得總選票怎也超過55%,但在地區直選總得不到合乎比例的議席數目。
在2010政改之後,民運內部矛盾變得更加嚴重,激進一翼因不滿溫和一翼與中共談判妥協,雙方變得勢成水火。2014年雨傘運動後,與主流民主力量分歧更大的本土力量乘時興起,矛盾更深。因着大家對一國兩制前景的不同判斷,各方力量對甚麼是民主運動的終極目標也出現了不同看法,這令運動內部衝突更難處理。
長久以來,民主運動都把焦點放在最前線,令運動由那些會派人參選立法會的政團主導。但支持民主的人,並不只是這些政團的成員,不少公民社會的團體都同樣是熱衷為香港爭取民主。但民主派政團與民間的團體,雖理念一致,聯繫卻不足。有一些人為了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迫得也去參加立法會選舉,令在同一票源中議席的爭逐變得更加激烈。
缺平台凝聚多元力量
還有不少普羅港人,他們都是支持民主的,但未必有時間參加政團或公民社會的工作,只會在投票時用選票表達他們的立場。隨着香港越益政治化的環境,尤其是經過03年及14年的政治大動員,不少支持民主的港人,不滿足於只是到了選舉時才有機會為民主做一點事,但又苦無其他途徑讓他們可以參與香港的民主運動。
新舊之間、政團之間、路線之間,因着內、外的因素,還未能找到一個好的方法與平台,把所有民主力量有機地匯聚起來,反被中共運用分而治之、挑撥離間之法分化,令民主力量不能發揮到最大的效果。
香港民主運動當前的挑戰,就是要解決這難題,令新舊兩代、眾多政團、不同路線,都可以在民主運動中找到適當的位置,發揮各自的力量,若能相互配合產生協同效應,香港能有民主的一天的機會,將能大大提升。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