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 邵頌雄

十八小時環遊世界 - 邵頌雄

上周末,在一條寧靜小街的露天咖啡店,繼續捧讀李雅言兄的新著《十八小時環遊世界》。小店的咖啡豆香味撲鼻,溫煦的陽光透過大樹葉縫灑落在書頁上,不旋踵已幾個小時。忙裏偷閒的感覺,特別令人享受。離開時看着本書封面,不禁莞爾,心想:希望書店不會把李兄這部力作歸類為「旅遊書」吧!
回家途中,卻反問自己:是不是自己對旅遊書有着一種偏見?當然現時流行的「攻略式」旅遊天書,都只提供吃喝玩樂或地標名勝等資訊,養份極低,但旅遊書其實也可以寫得出色出彩的。啟發《摘星奇緣》(Notting Hill)這齣經典電影的,便是英國諾丁山區域一間專售旅遊書及各類遊記的書店。「遊記」本身,也是一種文學類別。家中書架,便有一本牛津大學出版的Travel Writing:1700-1830,結集了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的一些遊誌文字,編者謂通過這些書信、日記和書籍等文字,可讓我們得見當時英國旅者如何描繪異地風情、人情交往,以至從外地的經驗與觀察,如何引起哲學和政治上的辯論,由是反映出旅者自身的性情和價值觀。若以為旅遊書淺俗,問題不在於這類題材,而在於撰作的出發點。
此書書題所謂「環遊世界」,說的不只是旅遊,而是「遊學」。李雅言希望讀者花一小時閱讀書中一個章節,透過一共十八個小時去反覆細想當中有關世界各地的社區設計、地理資源、飲食傳統、消費模式、交通配套、藝術文化等,遊走於不同民族的生活文化之中。出版社特別在書封註明此為「思維訓練18講」,就是婉轉向讀者表達:此書表面上是一部「旅遊書」(書中甚至有一章建議讀者如何「策劃行程」!),其實是通過遊學來提供思維訓練的教材。我們能讀一本書便體會到作者行萬里路的遊歷經驗、啟發自己的思維進路,真的沒甚麼更划算之事。
香港流行過一輪「思考方法學」,把重點放於語理分析、邏輯思維、謬誤剖析等,亦見有學人將之弄成訣式,彷彿能依此訣式思維的,就是懂得思考藝術、臻入哲道。然而思考藝術卻跟任何藝術一樣,若以固定框架捆鎖,必淪為因循抄襲。尤其思維本身,乃用於處理日常生活種種,如以為訣式化的思考方法可以應付千變萬化的人生瑣事,則近乎相信某門傳統武術的套路,練得爛熟便可上場實戰對打,結果即如去年所見的尷尬場面:所謂的「太極宗師」與不知第幾流的MMA拳手對決,不消十幾秒便給擊倒。
理論再高,不能結合實際生活,便只是作繭自縛的死概念。港片《喜劇之王》中的尹天仇,熟背俄國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員的自我修養》,卻於現實處境中連一名「外賣仔」都演不來,所說就是這個道理。李雅言於本書,雖說是「思維訓練」的教材,卻沒有擺出死板的思考步驟或程式,反而着重舉例如何於生活中進行觀察和設想問題,其理至明。
學懂如何設想問題,乃是做「學問」的基礎。《十八小時環遊世界》中,差不多每一頁都提出一些問題,例如「為何西班牙人有午睡這傳統?」、「在一些國家,連信用卡也不太流行,更遑論電子付款了。為甚麼?」、「怎樣才算理解一個地方」等。作者卻沒有一一提供答案,因為本書重點不在於提供「冷知識」,而在啟發讀者思考、學懂發問有意義的問題。此如書中所言:「日常生活的小問題,都處處隱藏着或大或小的規律;你已領略到天地人互動之奇妙,人類活動的紋路是多麼的複雜。我們對這些規律持好奇心,不斷探究,也許能令我們生活得更有智慧、更懂得與不同的人相處與溝通」。
我在露天咖啡座把書讀完,將之合上,稍為整理細想當中內容時,感覺卻像讀過一本英文書。這或許由於本書內容、行文以至版面,都活潑豪邁,且不時跟讀者「互動」,全然不是常見中文書籍的風格。但實際上,英文出版的書籍,也沒見過一本跟本書相類的。近年寫中文書的人愈來愈少,不少著作都是專欄文字的結集。但從此書可以看到,若非從頭到尾把書讀過一遍,不能把握作者對遊學和思維訓練的整體意念。這種結構性的理解,正是從閱讀書本得來的。時下不少人整天對着手機瀏覽網上資訊,把資訊當成知識,以為知識等同學問,久而久之,便成為資訊的奴隸,人云亦云,完全缺乏思辨資訊的能力。
期望本書能於教育界掀起討論,並能促成一些改變,讓老師、家長和學生都深刻思考填鴨式與操練式教育的弊端,以及思維訓練、生活體驗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