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裏的足球 - 陳惜姿

戰火裏的足球 - 陳惜姿

從來不是球迷,但臨到世界盃決賽與家人湊興看一兩場,也是樂事。看着球員跑來跑去,讚嘆其用之不竭的體力;球員腳法、組織進攻巧妙,娛樂性頗豐富。但你要我平時追看什麼英超意甲,則絕對沒可能。
有點像吃榴槤,你不讓我吃,我不會記掛,但把榴槤放在面前,我吃着很滋味。有人專誠到馬來西亞榴槤之旅,大吃幾天,我則沒此神心。
看克羅地亞對英國,最緊張當然是看着英國由最初領先,到後來被對方苦苦追上來,最後更輸掉。但我更留意旁述員談及克羅地亞球員的身世,那是我更喜歡的課題。
克羅地亞是個年輕的國家,女兒不斷問我Croatia怎樣讀。南斯拉夫1991年解體後,克羅地亞與斯洛文尼亞等國宣布獨立,但隨即觸發塞爾維亞的血腥報復。
克羅地亞中場莫迪歷,比賽時頭戴橡筋圈,身材瘦削,外表不像其他國際球星出眾。了解之下,原來他是戰爭兒童,1991年他才六歲,祖父被武裝份子當街射殺而死,他一家被驅逐後,成為難民。然而在難民住的旅店停車場,他仍是踢着一個爛皮球。
另一位功臣,射入關鍵一球的文迪蘇傑同樣在戰爭中痛失家園,童年時逃亡至德國,長大後才回到克羅地亞。戰火鍛鍊了一代人,今天逃到德國、瑞典的敍利亞兒童,將來又會變成哪國的國家隊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