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燕妮不在了,林小姐生前喜讀紅樓夢。唯論讀紅心得,林小姐比不上亦舒。
港女已經不讀紅樓夢,但身為香港才女,不讀紅樓更不可以。林小姐喜歡紅樓夢各金釵,僅是「紅迷」,但亦舒於「紅學」有心得,她認為中央的王夫人,作者着墨甚少,全書行藏低調,卻是權力鬥爭的關鍵人物。
紅樓夢之所以令人沉迷,是除了文本一層,底下還有曹家身世第二層。曹家被抄家抹籍,底下還有康熙皇帝傳位危機的第三層。
三層故事和歷史,有如三塊鏡片,疊了起來。不懂得第二層,不了解第三層,只讀故事文本最表面的第一層,當然也很好看:優美的文字、典雅的詩詞、精細的生活品味,已經值回票價有餘。
但只看這一層,無論有多少感受,最多只是一名熱心的讀者。要迷下去,就要有如看偵探小說一樣,在三層鏡片之間,尋找非常模糊的焦點。而且問題是焦點還不止一個。
在這方面,莎士比亞有幾部名劇,如亨利四世、凱撒大帝、李察三世,都像紅樓夢一樣,有戲劇故事文本和歷史索隱的兩層鏡片重疊。但紅樓夢共有三層,而且比莎劇更引人入勝之處,是莎士比亞本身沒有受過政治迫害,寫作戲劇,純為自娛娛人。
但曹雪芹不同。他一家人被雍正皇帝害得很慘,滿腔冤屈,有許多話要說,而且因為逃避文字獄,將密碼埋藏在許多細節裏,影射得比莎士比亞和其口中的伊利沙伯女王更為精細。
但莎士比亞是政治的得益者,曹雪芹卻是政治的受害者。所以紅樓在這一層,必高於莎劇。
紅樓夢看到深處,每一段皆有弦外之音,每一回都鬼影幢幢。最熱鬧處是與二百多年世代的評論家共讀,上自脂硯齋下至劉再復,七嘴八舌的在廊閣深處解畫說戲——這一段在講什麼,那一句影射何人,讀者少年時,同意評點人ABC之高論,拒絕DEF之說;但過了十年,再看一次,又覺得DEF有理,ABC幼稚。評論家的觀點沒有變,是你變了。
紅樓夢頭八十回,如米芝蓮三星的一桌盛宴,到高鶚登場續寫,忽然食物都變成了大家樂快餐。上帝對中國人,因何詛咒得如此殘忍?
只知最後變成讀推理小說,紅學家都是大偵探,就一宗大懸案爭辯不休。到你自己懂得加入時,忽見窗台夕陽滿眼,樓台已是黃昏,長長的走廊,還看到俞平伯、周汝昌、高陽的長衫背影也遠去,方始長嘆一聲,鰣魚多刺、海棠無香,都不打緊,那後來的續稿呢,實在死不瞑目。忽聞得終古暮鴉三兩,那淒叫的幾聲,方悟人生的真諦在此刻,始怵然而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