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選人到殺入16強,英格蘭從不是熱門,港迷卻無可避免投放了過高期望,最後四強止步當然沮喪,可是這班經驗不足的幼獅,面對克羅地亞仍能戰至120分鐘才落敗,實在值得更多掌聲。看到賽後英國不少傳媒,將有望贏得金靴的哈利卡尼踩得一文不值,令人詫異,或者輸打贏要,各國皆然吧。
賽前預計英軍會佔上風,是相信其體力佔優:三獅平均年齡較輕,克羅地亞又連踢兩場120分鐘+互射12碼的賽事,結果倒是相反,證明我低估了克國。輸波不辱,最重要是認清問題,那改善中場和後防,乃是英軍當務之急。
英軍憑捷比亞的罰球開紀錄,但一直找不到第二球;由於缺乏控制節奏的大腦,英軍搶得皮球後,只能不斷放長波給卡尼,這位熱刺中鋒已做足本份,在前場多次停下皮球交予後上的隊友,可是在克軍嚴防下,難以組織有效攻勢。其實史達寧今場表現不錯,比起連格或之後入替的拉舒福特更出色;卡尼也有球中柱波,雖然吹了越位,但鏡頭所見,旁證應該誤判,要是射入,那VAR應還到清白。
四強中,英軍的陣容最為薄弱,才華比其他幾隊也遜色,但這不代表甚麼,要是防守有紀律,反擊夠銳利,一樣可贏波;大前提是中場有人掃,後防要夠穩,然後傳予前場自己「搞掂」;講得簡單,要做到就要先搶中場。今仗面對莫迪歷這頂級中場,英軍單靠佐敦軒達臣一個太辛苦,遑論再轉守為攻,要是英軍真的想死守到尾,那早早換入艾歷迪亞或戴爾夫會更好,可是修夫基猶豫不決,低估了中場失勢的問題。
英軍沒有中場屏障,又在領先後不再大舉壓前,連角球也不博,克羅地亞基本上可一直保持控球在腳,結果得到喘息後,在大約65分鐘後就沒再失勢;反而英軍處於被動,體力消耗極大,所以後段要谷也谷不起。修夫基在失波後幾分鐘,即74分鐘收起史達寧後,沒有了他在前線快放和接應,讓克國更放心壓前,後防即險象環生。
比起中場薄弱,三中堅的問題一樣大。哈利馬古尼空戰一流,但身重欠速度,史東斯也有近似問題,令修夫基的三中堅餘下席位要起用夠快的基爾獲加;可是慣常司職右閘的他,移入中路就暴露位置感欠佳的問題,尤其是捷比亞體力下降,這缺口更大。比起昔日的泰利和里奧費迪南,獲加和史東斯這對曼城孖寶不止火喉差得遠,默契也遠不及。
我一直希望英軍可多用迪亞及羅夫度斯卓克,前者比起獲加,速度不及但位置感好太多;後者比起拉舒福特,比較不會低頭死去,以致太易失波。克國其實真的有疲態,蘇巴錫失那球全跳不起,拿傑迪錫和文迪蘇傑也如是,就連莫迪歷也再難如之前贏俄羅斯一仗般跑足120分鐘,只是英軍體力消耗更快,節奏也盡在克國手中。英軍最後全場11射一中,克國則是22射七中,反映了兩軍差距。
卡尼很大機會成神射手,可是比起前輩連尼加和舒利亞,甚至是全盛時的朗尼,其把握力及跑位仍要學習,幸這位三獅隊長才24歲,還有進步空間。有英國傳統柱躉式中鋒身形,射術也不差,比起在熱刺,就是因英軍欠了基斯甸艾歷臣的角色,結果卡尼在最後20分鐘要不斷回後搶波,加上防守時也要跑回禁區,還怎有力去進攻?英媒單單放大了他的越位波或腳頭無靈,為何不怪中場支援太少?
我喜愛修夫基的用人和領兵方式:輕裝上陣、團結一致、平實致勝,都符合現代足球的要求;部份如換人或用人上的瑕疵需時磨練,47歲不算老,領軍經驗卻不夠多,只要認清英超成功不等於英軍成功的事實,很快就可捲土重來。幼獅要成長必先由深谷奮起,重爬上山巔才能成森林之王。下屆歐國盃由多個國家共12個城市合辦,四強和決賽已定於溫布萊舉行,屆時有主場之利的英軍,目標應是比1996自家舉辦的歐國盃踢得更好。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