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心戰:由DSE到NDS - 何安達

達觀心戰:由DSE到NDS - 何安達

中學文憑試放榜,這幾天DSE成為了中學畢業生口中的熱門字。不過,在有幸擠身本地資助大學的考生之中,這個簡稱肯定會迅速被另外三個字母-NDS-所取代。NDS是內地生普通話拼音Ne Di Shen的簡稱,在大學校園裏經常有人提及,而且往往會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
上周五,立法會財委會通過一筆過撥款103億元,補貼6所大學加快興建學生宿舍,校方只需另行籌措四份一的資金。此舉理應廣受同學歡迎,但事實並非如此。消息見報之後,旋即有本地學生在大學Secrets網上論壇貼上類似以下的負面回應:「千祈唔好捐錢,起好都唔係畀香港學生住」,以及「前人種樹蝗蟲乘涼」等。
最近與幾位大學教授閒聊,他們不約而同談及NDS與本地生格格不入的氛圍籠罩各校園。據他們觀察,每當班上自由組合做小組功課,兩批學生便會自然分割,壁壘分明。以前,個別講師可能會選擇在課堂上以廣東話與學生溝通,現在是不太可能的。更加顯眼的是,課室裏最前一行的位置,都是由NDS所佔據。在本地生眼中,內地生大多是戰鬥格,寸土必爭的,連上堂所坐的位置也不例外。
特區官員盲目相信,兩地學生多作流,可以增進兩地融合。事實卻反而加強了資源和機會被對方侵蝕的感覺,彼此的心理距離變得更加遙遠。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