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水災,死了一百人,這樣的死亡人數,對日本來說是大災了。災場自衞隊全力救人,若以香港媒體習慣用語,民眾見自衞隊到來,「神情安慰」,救援工作迅速有效,沒有人呼天搶地,也沒有人表決心喊口號。
泰國清萊洞穴水困少年足球隊,牽動無數人心,成國際新聞焦點,傳媒聚集山洞口,看着救援工作展開,那時報道:水抽掉了多少,孩子們接受潛水訓練到了什麼地步,外籍潛水員如何努力設法讓孩子們脫險,脫險的困難之處在哪裏,諸如此類,很平實將實況公諸於世,孩子們的家長雖然心焦,但也沒有呼天搶地,也沒有對記者說感謝政府領導和國家的關懷,雖然有一個「清萊府府尹」那榮薩負責這次救援行動,但也沒有鏡頭整天拍他的光輝形象。
這種事情若發生在中國,傳媒的報道就會是另一道風景,首先會報道解放軍將士如何不畏艱辛奔赴災場,一連串在泥濘中奔跑的鏡頭。然後是地方領導人如何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站在「救災第一綫」指揮救援工作,黨和國家如何關心災民,災民們如何感謝政府感謝黨,好像不遭災得不到如此關懷。圖文並茂的時候必有現場領導人指揮的英姿和解放軍士兵滿臉的泥水,以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然後必是營救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營救任務「獲得重大勝利」,災民們再一次感謝政府感謝黨,領導人為善後工作作了重要講話。
指出「既要什麼什麼,又要什麼什麼──堅決打好什麼什麼仗──不能讓人民群眾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直至下一次災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