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是創新最大阻力(利世民) - 利世民

官僚是創新最大阻力(利世民) - 利世民

今天的將軍澳工業邨正大興土木;地主科學園公司興建的數據技術中心據說將在2020年落成,提供30萬呎樓面面積,令工業邨更「現代化」。但刻意提出「現代化」這個願景,似乎暗示現在工業邨的企業仍停留在上世紀的水平。
事實呢?事實對了一半。所謂的資訊科技應用其實都已經在雲端;能夠改善企業營運效率的工具價格亦已經大幅下降。問題是,政府、企業,甚至社會大眾,如何透過科技提升效率。香港很多企業以至政府部門,運作模式仍停留在90年代。每次見到明明可以用科技簡化的工作流程仍由人手操作,總教人慨嘆,不是科技發展很太快,而是各種利益纏繞着社會的步伐,令我們停步不前。
甚麼利益?傳統官僚的視野當中,效益並非考核的標準;資源和人手規模才是衡量身份地位的象徵,對有權分配這些資源人手、慷他人之慨的官僚,也是利益所在。相反,只有真正具破壞性創新的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才會將「以最少資源產生最大效益」視為最高的價值。
最近有位朋友造訪工業邨,我也順便帶他走一轉這個「香港未來資訊科技樞紐」。「為甚麼所有數據中心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朋友問。「香港有八個『海纜』登陸的地點,其中三個位於將軍澳,所以這是一個興建數據中心的上佳地點。」我以僅有的知識回答說。「在工業邨內和外,有甚麼分別?」朋友追問。「以我的經驗,由於工業邨的地價有大幅折讓,所以地主對工業邨內所有租戶都有嚴格限制,不容許分租,就像未補地價的居屋一樣。」
「工業邨內似乎只有某大銀行和港交所般的數據中心是自用吧。其他的數據中心,難道沒有分租出去嗎?工業邨內既然有特惠地價,誰會願意付市場地價投資?」「正如有居屋,也不代表沒有私樓。當然,也有業主會將未補地價居屋私下出租,也不是甚麼秘密。之前其實已經有傳媒揭發工業邨的數據中心,涉嫌將空間劃分出去讓租戶安置伺服主機,甚至連政府也是租戶之一。工業邨地主對某些租戶『隻眼開,隻眼閉』。作為自由市場信徒,你應該覺得越少限制,越接近理想吧。」

停滯在尋租的經濟模式

「是原則問題。工業邨的土地分配,究竟按甚麼規則來進行?官僚運作是甚麼一回事,大家心裏有數。再說,假如地主的功能只是提供土地,為甚麼不按市場經濟原則去進行?那些興建數據中心的跨國企業,投資數以十億計,難道連市場地價也付不起嗎?那可是廣大市民的利益。要最少的限制,理想的做法就是一視同仁用市場原則批地才對;就像補地價居屋可以自由租賣。要是已經有『海纜登陸』這個地利,應該有價有市才對。一區兩制,究竟有甚麼理性可言?」
官僚和政治,依循的是另外一套理性思維。就連推動社會創新,也是土地先行,皆因土地既是香港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最大利益。或許從數據聚落的傾斜到工業邨的現象,可以窺見香港未來將繼續停滯在尋租經濟的模式,難有真正競爭帶來的作為。

利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