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區獨白:邱吉爾會如何對付威權(楊懷康) - 楊懷康

堆填區獨白:
邱吉爾會如何對付威權(楊懷康) - 楊懷康

倫敦市長也許是份閒職。不是嗎?約翰遜從08年到16年在位八年,騰得出時間為邱吉爾立傳,寫成暢銷書《The Churchill Factor》。此非一般公餘習作。邱翁著作等身(以字數論,超過莎士比亞及狄更斯的總和),即使速讀亦頗費時日,何況細味精要取其神韻?此外又得翻閱汗牛充棟的歷史檔案,親臨其故居、別墅、戰時辦公室、歐洲戰場……踏地感受邱吉爾之心路歷程。若要管實務,何來工夫寫本400多頁的書?
當然,約翰遜是伊頓、牛津的產品;從政之先分別為《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效力,說他支筆寫得殆無異議。然而寫作是眈日子、磨倔指頭的手作工夫,市長若非閒職,哪能分神兼顧?邱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遜以他為偶像,莫非亦有鴻鵠之志?
約翰遜是脫歐急先鋒,憑此一役從市長晉身為外相,而不以此為滿足。昨日劈炮,顯有問鼎唐寧街10號之意。花偌大工夫為偶像立傳,無疑是想從邱吉爾漫長的從政歷程探索自身前路。然而約翰遜關注者又不只一己之仕途,更是人類的未來。在書的末尾,他這樣收筆:「好些人左右過歷史的進程——不過他們的影響通常是壞的;當中包括希特拉、列寧等等。確切改善世界,促進自由、為人類帶來希望的能有幾人?」

伸張人權 無畏無懼

在約翰遜眼中,在二戰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一夫當關扭轉人類命運,帶領世界追求自由、邁向光明。其本事從何而來?他指是來自邱吉爾的「寬闊胸懷」(greatness of heart)亦即是他所謂的Churchill Factor。他這般演繹此特殊材料:「他自視如巨人般高,然而自大中散發看透世情而玩世不恭之幽默感、民胞物與之同情心、懷抱虔敬侍奉之公僕心,信守人民有權用投票箱趕他下台的民主原則。」
環顧天下,從菲律賓到土耳其,更莫說俄羅斯和強國,威權四起。其暴行容或不若納粹、共產極權般兇殘,對人權自由之逼迫則如一。以其胸懷識見,邱翁再世,會如何對抗?
二戰歐洲戰事在1945年5月7日結束,兩個月後英國大選,邱吉爾被趕下台。翌年春天杜魯門總統邀請他越洋散心,到其故鄉密蘇里州的西敏寺書院(Westminister College)作演講。邱吉爾發表了其膾炙人口、挑戰共產極權的「鐵幕演講」,弘揚「英語民族」(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的理想:「吾人務須永不言倦、無畏無懼伸張自由與人權,蓋此乃英語世界之共同遺產,其精神體現於大憲章、人權法案、人身保護令、陪審團作審訊、英國普通法及其最超卓之演繹——美國之獨立宣言。」
顯而易見,他認為以自由為核心價值之「英語世界共同遺產」乃人權基石。一戰屠殺整整一代精英,令英國人從此厭戰。是以納粹當道,主和妥協勢力主導英國政壇。及至二戰開打,英國人無心戀戰而節節敗退。當時邱吉爾深知,惟有美國出手方能戰勝納粹。
是以1940年6月4日,鄧寇克大撤退結束當天,邱吉爾在電台作其傳頌千古之「永不投降演講」。揚言儘管歐洲落入納粹魔掌,英國可絕不退縮、永不投降,將不惜在沙灘、汪洋、天空、田野、山頭、街巷作戰到底;即使英倫三島失守甚至陷入饑荒,帝國海外屬土將繼續抗戰,「直至天可憐見,富強之新世界挺身而出,施以援手,解放舊世界。」(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r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於此可見,邱吉爾是往美國押注,以之為人類希望所在。(泰國少年足球隊陷入險境,率先伸出援手的恰正是邱翁口中的「英語民族」——澳洲、美國及英國。)
邱吉爾會如何對付威權?他肯定會照辦煮碗,一如對付納粹、共產極權那樣,孜孜不倦,宣揚「英語世界之共同遺產」,使出渾身解數,鼓動「富強之新世界挺身而出」,為自由在沙灘、汪洋、天空、田野、山頭、街巷作戰到底。對抗威權,那是唯一的希望了。約翰遜有邱翁之「寬闊胸懷」與才情發揚光大「英語世界之共同遺產」否?

楊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