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二,特首林鄭月娥指用英文重複回答問題浪費時間,其言論隨即惹來不少批評。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回應時亦笑說:「佢有時都有啲情緒㗎!」
據了解,今次實在已是林鄭近期第二次因記者提問而「有啲情緒」。上月30日,林鄭在房屋政策新措施記者會上,被問到對自己施政表現的評價,她「有啲情緒」地表示,始自參選,就已知特首工作會「引來更多個人批評,甚至無理抨擊,可能要受更多委屈」,但「現在我每日都過得非常愉快」,「我不擔心評價、不擔心攻擊或者民望」。
獨斷獨行妨害特區發展
眾所周知,林鄭月娥「好打得」,不過,任何人工作量過多,都很容易「有啲情緒」,而且事事都不肯放手的管治方式,對特區亦絕非好事。有些曾與她共事的前官員,也作出同樣提醒。
年前,林鄭月娥尚未正式辭職參選,教育局前局長孫明揚便曾以〈我所認識的林鄭〉為題在報上撰文。他除了稱許其工作能力,還在文中結尾提出:「我心目中的成功領袖是要適當地下放權力付託工作,盡量讓下屬發揮自己的長處,塑造成自己能倚重的人選,而不是要求所有下屬倒模般與自己一樣。我看如果林鄭有志再上一層樓,定會認真嚴肅改善有關情況。」
早前,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接受傳媒訪問,論及林鄭月娥在位一年的表現時,也同樣寄語她「一個龐大的政府機構並不能單靠特首」。陳太稱「聽聞政府越來越一言堂」,認為特首應鼓勵局長以至不同層級公務員直言進諫,並要提拔人才,「因為冇一個人係萬能……透過集思廣益,才能(制訂)對市民良好的政策」。
究竟怎麼才是一個好領袖呢?已故美國總統列根曾在多次全國民調中,獲美國人選為超越華盛頓和林肯的「最偉大總統」。不過,他每天只工作幾小時,亦經常放假。他一直都奉行柯立芝總統的領導原則,就是:「別人能做的事情,千萬不要自己做。」因此,有人認為列根的最大長處就是懂得用人。列根曾在受訪時表示:「一個偉大的領導者,不一定是自己親手完成所有偉大的事情,而是會讓合適的人去做這些偉大的事。(The greatest leader is not necessarily the one who does the greatest things. He is the one that gets the people to do the greatest things.)」
然而,林鄭月娥在上屆政府擔任政務司司長時,每次政府有重要政策出台,或是嚴重失誤,總是由她解畫或善後,因而被稱為「奶媽」。當她晉身為特首後,仍舊將其他司局長的工作攬上身,「奶媽」本色不變。由此觀之,她就連與自己的管治團隊也無法「同行」,更不可能透過其團隊聽到社會上各種各樣的意見。林鄭月娥本屆任期尚有四年,她繼續這般身兼多職,不僅身體會累壞,而在管治方面,她亦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獨斷獨行,肯定會妨害特區的長遠發展。
李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