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膠飲管享用飲料只是一時三刻的快感,但地球分解塑膠飲管卻需時400年。《蘋果》於餐廳進行實測,把膠飲管先偷偷改為較容易分解的紙飲管,觀察市民反應,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均不抗拒改用更環保飲管。不過當台灣、紐約、歐盟等地紛紛開始研究「禁膠飲管」的措施之際,本港料2020年才完成研究,了解政策是否適合在港實施。
記者 袁楚雙 鄧溢禧
去年有調查發現近7成人會使用即棄飲管;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年5月發佈的調查亦指,港人每周平均使用5.73枝塑膠飲管,每年消耗量高達14.4億枝。飲管使用情況普遍,如果改變大家的習慣,港人又能否適應?《蘋果》早前於咖啡室進行實地測試,將餐廳內的膠飲管改為紙飲管,再觀察食客反應。由於紙飲管上有花紋,部分市民會認真細看飲管研究一番,大數人使用後沒有特別反感,除了提供沙冰飲品的市民,可能因飲管較幼身,吸吮時似乎相當吃力。
點了凍泡沫咖啡的張小姐指用飲管是為了「唔會飲到成口泡」,不過紙飲管長期浸濕,「入口(與膠飲管比)係有分別,如果耐咗紙會溶,飲落好似有啲紙碎」。陳小姐則表示紙和膠飲管感覺相若,用飲管單純怕杯邊不潔,與及習慣使然,「你由細到大都習慣杯嘢飲有飲管」,故認為走飲管只是事在人為,她建議食肆可以不派飲管或徵費。Cammy與Ranee應邀以膠、紙、不鏽鋼飲管及吸管意粉試喝飲料,她們指不鏽鋼管喝凍飲感覺最暢快;吸管意粉太幼「每次吸到半啖」,不過仍算可行。
咖啡室Have a good day老闆Toby與Matthew開業初期曾提供成本比膠飲管貴一倍的紙飲管,但發現紙泡水太久會軟化,客人亦不喜歡其口感粗糙,「雖然紙飲管佢哋唔鍾意,但解釋番佢哋又接受」,但最終仍重用膠飲管。Matthew補充夏日凍飲暢銷,飲管消耗量大,平均八成人點凍飲,但目前一個月只有一兩個客人會自備飲管,他們希望參與「無飲管運動」,慢慢改變食客的習慣。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坦言紙飲管可作戒飲管的過渡方案,雖然紙飲管比膠飲管在自然環境中較易分解,魚類誤吃的健康影響仍相對少,不過紙飲管無論製造或棄置過程都會造成污染,故最理想是由餐廳和客人共識「隱形飲管」,即不用飲管。餐廳可先試行不主動派發飲管,顧客改變習慣直接飲用飲品。
月前台灣宣佈由明年起至2030年逐步禁止堂食及外賣派膠飲管;歐盟亦計劃禁用包括飲管在內的多種即棄產品,至於香港就主要依賴坊間團體自發「走飲管」,例如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無飲管運動」有逾830間食肆及學校響應承諾全年、每月8號或逢星期五不主動提供飲管。政府方面,環保署回覆,計劃2018/19年度內展開顧問研究,深入了解國際間對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的未來主流方案,料2020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