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太太因為在記者會上不回答英文提問而惹出一場風波,令人以為特首愛國,抑英揚中。
實情究竟如何且不去說它,但要香港官員熟悉現代中國官場的中文,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許多用詞,你不在大陸浸泡過十年八年甚至幾十年,真的比英文更難令人理解運用。比如一個「抓」字。
「抓」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動詞,是手部一個動作,頭癢抓頭,腳癢抓腳,屁股癢抓屁股。又或者,「抓壞人」;抓特務抓漢奸抓叛徒抓小偷。
但這個「抓」字到了共產黨嘴裏,那就不得了了:
「抓革命」、「抓鬥爭」、「抓路綫」、「抓經濟」、「抓建設」、「抓關鍵」、「抓竊門」、「抓生活」、「抓生產」、「抓思想」、「抓重點」、「抓意識」、「抓教育」,還有什麼「抓綱治國」、「抓綱治省」、「抓計劃生育」、「抓菜籃子」、「抓管理」、「抓事實」,鄧小平的時候一抓起來還必須兩隻手:「勤政廉政兩手抓」、「增產降耗兩手抓」、「防汛防旱兩手抓」、「經濟建設兩手抓」,鄧小平說:「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幾十年過去了,其他名詞換了很多,但「抓」不變。
今年關於中國互聯網管理,又來了六個「抓」:「抓導向」、「抓班子」、「抓人才、抓改革、抓政策」、「抓大V」,在一篇名為《習近平為何如此強調抓落實》中還有「要有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諸如此類,一個「抓」字,用意繁多,千變萬化,可軟抓、可硬抓、可真抓、可假抓、可裝模作樣抓、可不痛不癢抓、可欺上瞞下抓,用了幾十年的共產黨幹部,功夫嫻熟,出口成抓,但如是香港特區官員,光是看看這些「抓」法,真是抓破頭也弄不清楚。香港記者如果有心,可以全中文用上這些「抓」來向林太太提問,包你兩分鐘之後,林太太主動提出:「我可不可以用英文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