娥不耐煩 - 陳沛敏

娥不耐煩 - 陳沛敏

林鄭月娥waste time事件,新聞界普遍反應是為之譁然,但有網媒翌日發表「觀點」,認為只是小風波,更批評記協發聲明表遺憾是「上綱上線」。先不論立場,作為新聞界,難道不覺林鄭發難事不尋常?一場「小風波」,隨時蘊含重要訊息。
林鄭可不是別人,由昔日殖民地政府AO「能吏」,平步青雲至今日中央欽點的「娥特」,縱橫官場近四十年,出席過大大小小記者會多不勝數,面對過本地、海外媒體中、英提問多如牛毛,過去從未出現狀況,為何突然會在那個早上按捺不住?
其實,這已是短短五日內,林鄭第二次「爆」。林鄭上周宣佈房策新六招時,有記者請她為過去一年表現評分,並回應未能捍衞一國兩制、修補社會撕裂的批評時,她忽然激動起來,先指問題與記者會主題無關,又說自參選特首以來,已知特首工作會招來無理抨擊,「可能要受更多嘅委屈」,但她自覺服務社會,「每日都過得非常之愉快」,「唔擔心啲評價、唔擔心攻擊或者民望」。
到這個星期二,記者如常採訪行政會議,怎料當港台英文台記者追問其填海取向時,她突然以非常不耐煩的面口語氣,指要以英文重複已用廣東話回應的答案是「waste time(浪費時間)」,新聞處日後應安排即時傳譯。
林鄭此話一出,記者固然驚訝,不少人也感錯愕。政府官員回應新聞界向來「中問中答,英問英答」。以往重要的記者會,官員開場白時甚至會主動「Recap in English」,用英文覆述一次,以方便英文媒體。即時傳譯不能代替官員直接說話,除因翻譯不一定準確傳神,也因媒體需要sound bite。更重要的是,香港是國際城市,英文是法定語言,部份居民不懂中文,國際社會要了解香港,也靠英文報道。這些道理,林鄭不會不明白。
事件還有一細節,就是用英文發問的港台記者事發時立即澄清,其問題與林鄭已用中文回應的並不相同。當時,中文傳媒問林鄭,她日前表態支持填海造地,是否想左右甚至架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稍後《施政報告》會否公佈決定。而港台英文台的記者以英語追問的是,如小組經公眾諮詢後的結論不支持填海,她會否重新考慮填海這選項?若然是否代表公眾意見不能影響其決定?
事後特首辦主任陳國基補鑊,辯稱林鄭只是擔心waste記者的time,而非不滿waste她的time。到深夜林鄭再發聲明,為「引起混亂」道歉。但二人仍指中、英文兩條問題相同,但其實根本不一樣。
連串「小風波」,反映林鄭心態的轉變。這心態的轉變,又來自她解讀社會氣氛的狀態。抗爭者入獄,參選者及議員被DQ,議事規則被修改,議會內外民主派和公民社會已被打殘;一地兩檢這樣違憲的安排,也可霸王硬上弓順利通過,反對聲音如小石沉湖,沒泛起半點漣漪;社會矛盾依舊,無力感下7.1上街卻錄得近年新低人數。
這就是林鄭自詡「開局良好」,所以她的態度越來越傲慢,對質疑越來越不屑。如此這般,23條立法的「有利條件」「適當氛圍」,在她眼中還會遠嗎?

(隔星期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