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通世盃:世界盃都有經濟效益咩? - 仙道彬

睇通世盃:世界盃都有經濟效益咩? - 仙道彬

英軍打入八強,港人與有榮焉,像我這種絕少着波衫的也心思思想買件三獅8號,等星期六和老友睇波時打氣。無知的人說,體育無關經濟,有識之士大把數據反駁;英國BBC日前報道,據Centre for Retail Research(CRR)指如英軍打入世盃決賽,將可刺激該國經濟,消費可能大增近數十億鎊之多。
連偉大的習大大也自稱,「這幾天我也天天地在看世界盃比賽,也是一天之中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上有好之,相信香港特首高官也不敢再亂說一通。英超魔力早就統治香港,加上「戀殖」人士眾多,所以英軍每進一步,都叫商家拍手掌。周三睡醒,我就打電話到一有波睇的sports bar訂位,可是已晚了一步,原來周二晚睇完的朋友全都預訂周六再來,黃金時間10點鐘,英格蘭對瑞典這場比賽算得上全城矚目。
這幾天走在街頭目測「波衫人」更多,除港人至愛的英軍、巴西和日本,比利時也有不少擁躉,反而俄羅斯就未見過。相信一眾波衫舖老闆也樂見英軍挺進,畢竟強隊如德國、西班牙及阿根廷早早出局,都算一大打擊。
回說英國,根據CRR指出,比起英軍在上屆分組賽出局,只能創造出約八億鎊消費,今次英軍每名球員的入球,據研究可為英國零售帶來1.65億鎊消費,也令酒店、酒吧及食肆帶來3,320萬鎊;CRR總裁Joshua Bamfield更指,上至家電,下至球衣生產商也受益,「人們總在找藉口換電腦或電視,世盃就是最好機會;而父親也可買波衫給子女。」甚至連英軍領隊修夫基的三件頭也成熱門商品,難怪調查總結,如英軍打入決賽,甚至繼1966年後再贏世盃,football is coming home成真的話,整個國家的消費可達27.2億鎊之多,即282.3億港元,非常誇張。

7.1那天,不忘到灣仔修頓為港籃打氣,結果奮戰僅負南韓,球迷興奮萬分。其實近年不論足籃都有成績,也吸引不少球迷入場,可惜香港高官無規劃,總會也多是尸位素餐,沒有眼光擴大球場,變成消費區塊。麥花臣早已不再適合搞籃球,修頓又太細,那天睇完波離場也不易,宣傳人員盡心盡力,仍只能做些球員易拉架放在通道旁,規格上的訪問區等也小得離譜;球迷睇完波只能匆匆離場,浪費了潛在商機。
有去外國睇波的球迷,一定會早一、兩個小時到場,因球場有紀念品店,也有各式食肆,有的甚至有博物館。前兩年去大阪的阪神甲子園球場看棒球,就是很成功的例子;我在其博物館逛了近句鐘,入面鉅細無遺,也有台灣棒球電影《Kano》的物品,吸引不少台客。我想起港足七、八十年代的光輝史,或者港籃威立的威水史,其實也是上佳題材,要是好好規劃,加上紀念品專門店,或餐廳來個「港足打氣套餐」有多好?本來旺角波鞋街是個絕佳位置,麥花臣不止籃球場,其硬地足球場也孕育不少名將,加上沿住附近天橋可到旺角大球場,本來的體育城就正合這規劃。可是市建局以錢為先,結果興建後變成真真正正的「體育用品城」,原本的體育名人館消失不見,遑論可產生宏大協同經濟效益計畫。體育可賺錢,自然有更大發展空間,但沒第一步,還停留在八十年代模式,令人悲哀。
當權者畏首畏尾,眼光放得遠,自然明白體育帶來的經濟效益,記得2012年倫奧,就寫過一篇英國如何在96年阿特蘭大奧運後,一直投放資源,結果才在奧運豐收;兩者相輔相成,運動不止帶來經濟得益,更有國民歸屬感,好過盲目一日播30次國歌,或回歸日大鑼大敲請人遊行,說穿了與岩布仙尼的Happy Birthday to me一樣,都只是自high吧。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