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生物科企:做好研發 再尋求上市

港產生物科企:做好研發 再尋求上市

【財經專題】港交所(388)引入產品仍在發展階段、收入尚是零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至今有六間公司排隊,均為製藥公司,其中四間具內企背景,不過,盤踞在科學園的港產生科企亦不乏合資格者,有個別正尋求上市。倍靈科技「一take過」於5月取得食藥局認證,產品以醫療器材等級在兩間醫院內使用,成功達上市門檻,投行會計師行等相繼上門,行政總裁梁立慧稱會先將資源放在研發,下一步再尋求上市,「可以的話希望在香港」。
倍靈研發的指環,能在睡眠中測試心跳血氧,數據上載至公司雲端,再變成報告診斷患睡眠窒息症的風險,以及與之相關的高血壓等病症。梁立慧加入前,公司的發展方向本循消費品方向,但她認為競爭太大,而且容易模仿,「下個月就喺街見到」,故提倡轉做醫療級數產品,事實證明亦較易吸引投資者,倍靈去年融資籌得300萬美元(約2,354萬港元),並將於今個月月底前完成第二輪融資,她透露已有三間創投入局,金額則有待公佈。
決定挑戰醫療級數的產品,意味需要美國食藥局審批,由產品本身的功能,到說明書及包裝,均受食藥局監管,需經過審批。港企申請相關認證的公司數目不多,熟悉此行業合規要求的顧問更是絕無僅有,只好摸着石頭過河,她坦言「如果是金融業,行業顧問會較多」。

倍靈科技行政總裁梁立慧

醫療器材達港交所要求

另一難題是臨床測試,港合資格實驗室只適用於造藥,笑言「香港的醫生在醫院也不夠用」,需遠赴美國進行,半年時間計劃,產品先通過「道德委員會」審核,再做臨床測試,整個過程前後一共用了9個月,梁立慧坦言「我哋比較好彩」,她稱每次臨床測試需要花費過百萬,每次失敗的成本高昂,但當然潛在利潤亦更高。
據港交所的指引信內容,醫療器材需要達到分類標準第二級或以上方可上市。所謂分類標準,按美國準則是以器材風險分級,如醫院用的棉花算第一級,心臟除顫器屬最高的第三級,規管亦隨級數上升加嚴,而倍靈研發的指環則屬於第二級。
梁立慧稱現階段不欲分散資源至上市計劃,情願先站穩住腳。但她指放寬行業上市要求,對於本土生科初創企而言是一件好事,「投資者有多一個途徑exit」,更多人會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