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林鄭「嘥時間」論觸碰港人紅線 - 盧峯

蘋論:林鄭「嘥時間」論觸碰港人紅線 - 盧峯

一句「We don't need to waste time」(不需嘥時間)讓近來躊躇滿志的特首林鄭月娥再三道歉。先是透過特首辦兩度澄清並非歧視英語或英文媒體,到夜深近凌晨再以個人名義發佈「道歉」聲明,強調日後仍會按記者提問的語言以中文或英文回覆,不會對英文問題置諸不理。她又強調所謂「浪費時間」是指以中英文提出同一問題會消耗記者提問時間,並非浪費她的時間,並對引起的混亂致歉。

沒維護香港形象的自覺

要自以為是的林鄭道歉從來不容易,令她為同一番話三次發聲明更是罕有,大概她也明白指記者以英文提問「嘥時間」是過火失態,對她在市民及國際社會的形象有實質損害,只好急急補鑊。
林鄭心中是否真的覺得「嘥時間」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但常識告訴大家,說溜了嘴的話或Freudian slip往往是真心的想法。能確定的是,假若提問類似問題的記者用的是普通話,林鄭肯定不會哼出一句「浪費時間」的回應,而是用操練得頗為純熟的「京片子」循循善誘般解釋,確保記者滿意答案。
也許有人說,特首日理萬機,經常要就不同議題發表意見,一時失言不奇怪,不必窮追猛打。然而,林鄭這句「不需嘥時間」不但反映她個人氣燄凌人,沒把其他人包括新聞工作者的尊嚴與專業放在眼內,也反映她沒有維護香港國際大都會形象的自覺,想的主要是向北望,是讓香港加快成為另一個普通中國城市。
記者向官員、政治人物提問是職責所在,希望透過提問逼近事實真相;有的時候記者更必須重複提出類似問題逼官員釐清說話或試探官員是否在說真話,有沒有顧左右而言他等。在記者會上,不同記者提出相似甚至相同問題根本是常態,林鄭自2007年開始擔當局長,2012年貴為政務司司長,相關經驗極豐富,為何連這樣基本的新聞媒體運作也不懂,也不尊重而要指記者反覆提問是在「嘥時間」呢?
此外,香港向來自詡要成為兩文三語的國際城市,《基本法》也規定中文及英文是官方語文,而香港的一般法律條文基本上也以英語起草及解釋。換言之,英語本就是日常政府公務的一部份。

國際傳媒報道逐漸減少

更重要的是,有數以十萬計外籍人士在港定居及工作,還有數以十萬計少數族裔香港居民,他們要了解香港事務、情況靠的就是英語及以英語為主的傳媒網媒。林鄭卻連用英語向這幾十萬英語居民解釋一下政府政策、說明一下發生何事也想成、說成是在浪費時間,禁不住口出怨言。為甚麼呢?
香港實行的是一國兩制,要落實這特殊憲制地位,關鍵在於保存香港的國際地位與身份,強化香港特色,確保香港不會變成另一個內地城市;而要保持香港的國際地位及聯繫,以英語溝通的能力與習慣不能偏廢。
可惜,回歸21年來香港英語水平不斷下降,特區政府官員、公文的英語越來越令人不忍卒睹,開會、發報會上官員連以通順英語主持會議及進行討論也有困難,接受外國傳媒以英語訪問則結結巴巴,有的甚至盡力迴避,令外媒更難接觸特區政府高層,國際傳媒對香港的報道因此而逐漸減少。
國際社會自九七回歸後對香港的興趣已不斷下降,要保持香港在國際的「可見度」日益困難,官員必須加倍努力與國際媒體溝通才能止住跌勢。現在,林鄭作為特首帶頭對英文來個差別對待,指英文提問是「嘥時間」,上行下效之下主要官員、高級公務員、公營機構高層肯定對英語更敬而遠之,即使有外籍人士參與的會議或活動也不願多說英語,以免「浪費時間」。這樣下來,香港跟國際社會的關係將越來越疏離,越來越格格不入;很快連甚麼亞洲國際都會的樣子也擺不出來,一開口就露了底。
林鄭近期常說市民某些言行包括7.1遊行的口號觸碰了中央、《基本法》的紅線,不能容忍。其實,她的「嘥時間」論才真正觸碰到一國兩制及市民的紅線,教人難以容忍!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