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該是這樣的 - 陶傑

不應該是這樣的 - 陶傑

有港女獨身去伊朗旅行,在馬路上企圖招截順風車不果,只見的士肯載。港女大為失望,認為的士司機有心坑人。轉折之後遇到一位熱心大叔接載,哪知汽車開進橫街窄巷,大叔突要求發生性行為。
港女大駭逃脫,所幸有驚無險,後來在網誌抗議:「伊朗不應該是這樣的。」
這件事有趣的不在其曲折過程。這種歷險不令人意外,很多電影都做過。最戲劇化的反而是港女最後那個問題:「伊朗不應該是這樣的。」
若不應該是這樣,那麼應該是怎樣呢?
女主角這句話,空白處有大把弦外之音。根據現代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理論,伊朗和中東,是一個被西方妖魔化的世界。薩爾達的所謂東方主義,四十年前的理論,指責西方的電影戲劇、新聞媒體,將波斯和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世界,定型為「月宮寶盒」和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形象。不,這樣的定型,是文化的西方沙文主義和種族主義。真實的伊朗和阿拉伯世界,男人並不是如偏見一樣的事必色迷迷,中東世界不是魔窟,一切只是帝國主義話語霸權的扭曲。
她以為在公路邊,一個背囊,一瓶蒸餾水,一頂鴨舌帽,一頭爽朗的短髮,伸出一隻大拇指。很浪漫地,在一片氤氳之中,一個英偉的阿拉伯武士開着一輛保時捷自遠而至,漸停下來,夕陽映照的面上展現奧馬沙里夫般的微笑,他停下,柔聲邀請這位東方小公主上車。
伊朗是不是應該這樣?但如此畫面,何嘗不是荷里活華倫天奴加大衛連的Fusion想像。不,伊朗不應該像五十年代公路小說電影的美國,伊朗是伊朗,男人不是英語世界的紳士,而要Wild而野性。他開車送你一程,不要錢,只要求性行為代價,由阿拉丁神燈的時代,已經是一種很公平的交易。
三毛已經逝世,那個黃沙地中海的西班牙情人荷西也是一種虛構,中東的沙漠沒有哭泣的駱駝。
單身港女去那種地方,寧願她會警惕,因為看了太多的西方CNN路透社新聞霸權。
不然下次揹背囊,一個港女去印度,尋找泰姬陵的神話、泰戈爾的大愛,在孟買的貧民窟抱過小孩Selfie 登上面書之後,她在夜間的鄉間也企圖截順風車,連續三夜,竟然安全無事,沒有被強姦。
嘩,竟然平安無事回來?沒有遇上強姦?真的?Then what's wrong with you, or something wrong with CNN?印度應不應該是這個樣子?莊周夢蝶,是港女真遊了一次印度,還是一個釋迦牟尼的古印度夢中與這位港女結緣?一個充滿哲學的問題,真是令人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