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通世盃:在多哈慘劇誕生的聖鬥士

睇通世盃:在多哈慘劇誕生的聖鬥士

有時睇波最納悶之處,不是愛隊出局,踢不出應有表現,而是你知道球隊踢得不差,可是太多的「勝利球迷」只以成敗論英雄,「贏嗰隊梗係好波啦」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懶理甚麼叫力戰而敗,更重要是不斷找尋下一支有望封王的強隊,令人失笑。
勝利球迷滿街,難得有支球隊輸波仍獲全場掌聲,那是很多港人都支持的日本。有那個足球迷,沒有看過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雖然12頭身的畫功和故事性不及之後的《我們的足球場》,可是夢想宏大,主角立體,由戴志偉到樑仔,由三杉淳到健威,幾乎人人都可以代入其中。加上日職x遊戲機的威力,打winning的回憶,日本國家隊,成了不少球迷的第二最愛(第一應該是英格蘭或巴西)。
周一晚對比利時的比賽,看台上展示了一張巨型海報,據講是高橋老師專程為世盃創作,穿上日本隊球衣的戴志偉(大空翼)高舉獎盃,旁邊是一班日本隊友,上面配上「追夢」、「不能停止腳步」等鼓勵字句,成了今屆各國球迷打氣道具中,最搶眼的一面大旗。日本在球迷瘋狂打氣下,拼盡所有,將今屆熱門之一比利時打得喘不過氣,一度領先兩球下才在最後一刻落敗,當昌子源大力槌動草地(圖),那種心有不甘,令我想起2013年的NBA總決賽第七戰,鄧肯(Tim Duncan)對住矮一截的柏迪亞(Shane Battier)射失,極度失望地大力拍地。
亞洲人的身材不及對手,於是日本用技術和壓迫來彌補不足,看上半場藍武士的傳球和走位,足以叫世盃大部份對手汗顏;比起南韓贏德國,日本表現出來是一心求勝的決心,全場直到最後一刻都堅持向前,才能壓制住比利時強大的火力。記得分組賽最後一戰,日本面對波蘭搓完場,結果被某些球迷譏諷為欠缺體育精神,那今次到最後一刻都堅持進攻,是否應該報以雙倍掌聲?盲目地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只是愚蠢罷了。
「兵者,詭道也。」比起其他處下風的弱國,日本實在太過堂堂正正,領先下從無詐傷(你看伊朗)、防守時沒有茅招(你看南韓)、進攻時沒有插水(你看沙地),就連被追平2:2後,西野朗也不甘於加時,換入山口螢和本田圭佑,想激活中場,繼續進攻;就算很多人認為日本加時也是輸波居多,可是看俄羅斯對西班牙,前者還不是一樣頂到尾?去到12碼,一切就很難說了。賽後,日本的更衣室如同未用,乾淨整潔,加上俄文字的「感謝」,連世盃的工作人員也只能嘆服,這又是大和民族另一叫人驚嘆地方。
一個民族的偉大,不在於他們對待成功,而是如何從失敗中重新站起。我家中還藏着一本2013年由Number推出的《多哈悲劇。20年後的真相》特輯;1993年,日本在最後一場外圍賽中被伊拉克逼和,結果只差30秒就失去踏足世盃的機會,這特輯是事隔20年後再次訪問一班國腳,包括三浦知良、中山雅史和井原正巳等;他們談到世盃和剛誕生的J-League,如何艱辛地兩面作戰,因為希望職業聯賽可令日本足球起飛。
自那次起,日本沒再錯過任何一次世盃,連續六屆都成功打入世盃決賽周,並三次躋身淘汰賽。就連國內傳媒,也以「青銅聖鬥士戰至最後!」來形容他們惡鬥穿上「黃金聖衣」的比利時那種轟烈,但這支日本隊縱是「青銅」,也早憑熱血和鬥志,散發閃閃金光。
大空翼的日本隊也好,高杉和也的「落水狗」也好,描繪的夢想宏大,可是從沒人敢對日本笑話,因他們不是財大氣粗式的紙上談兵。世盃集合了32支最精銳的球隊,亞洲球隊在先天條件遜色下,要衝破世界的高牆,需要最細緻的部署,最堅韌的耐力,最頑強的鬥志,若要選一支代表,相信藍武士會是香港球迷的唯一選擇。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