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指,本港有逾58萬非華裔人口,當中巴基斯坦裔、尼泊爾裔、印度裔佔逾1成,但有民間機構近月的調查結果反映,小數族裔學歷越高,求職時卻越感困難,當中更有逾6成擁有高中學歷的受訪者指,現時仍處於失業狀態。
天主教香港教區勞工牧民中心於今年首6個月,與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梁旭明,一同研究在港少數族裔青年的求職情況。調查發現,即使求職少數族裔擁有高中學歷,172個受訪者中,74人表示擁有高中或以上學歷,但當中逾半數表示無業,原因包括不被錄用、不符合工作條件,或求職者認為該份工作不適合自己而拒絕被聘等。現年20歲的Tim,是巴基斯坦裔男士,他在香港土生土長,指過去曾6次透過勞工署轉介工作,但直言「嘥我嘅時間」。
Tim在柴灣一所伊斯蘭中學念完中六,考取考評局的中等教育普通證書後,曾做過多份工作,大多都為「藍領」類體力工,如派件員或兼職機場行李搬運工等。他坦言勞工署只是以現有職位空缺,向他提供職業介紹,「唔係唔好,但都想有future career(職業志願)」,故最後仍是在同鄉朋友及勞工牧民中心協助下,決定再進修機電工程。但他指,無論任職任何一類工作,中文能力在香港工作環境是不可或缺,幸自幼稚園起,就學會用廣東話溝通。
同樣是20歲的巴裔青年文仔,則在港求職路上遇到較多困難,他來港僅1年,但現時已在搬運工作學會不少廣東話。他指先後2次尋找勞工署幫助未果,首份被轉介職業列明無須中文能力,只是做釘裝文件等功夫,與讀寫中文毫不相關,但該僱主最終卻因文仔不懂中文為由,而不聘用他。中心舉例英文補習導師或英文幼稚園班主任等職位理應無須中文能力,受訪者即使有良好英文能力仍不被給予機會,情況不理想。
中心續指,大部份少數族裔青年因得悉香港僱主有各種原因而不錄取他們,故放棄「白領」工,退而求其次任職保安和地盤工,或藉朋友或家人介紹,任職特色菜的廚房工,與其學歷或志願不符。中心認為,問題在於僱主不認識少數族裔,怕溝通不來而放棄聘用。一向關注少數族裔議題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建議,現時勞工署僅靠實習性質的就業大使,幫助這族群,但非長遠難治本,籲港府儘快撥出支援有關人士5億預算中的至少2億元,例如在少數族裔求職時提供翻譯,令僱主更願意聘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