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21周年,經濟命脈是香港前景主軸。多年來,中共在港代理主要推銷一種狹窄的經濟論述,即香港應向北看,主動與中國經濟單位融合,乘着其經濟發展的勢頭,帶動香港經濟發展。現今中國市場之大,發展機遇多。問題是,這論述認為香港今天的成就全賴中國的高速發展。前特首梁振英更指,沒有內地市場,以千計的香港專業人士將失業。中國經濟依賴論,實情是要矮化香港經濟實力,將香港渲染為一個不太了不起的城市,叫港人俯伏強大的中國。
然而,「世界香港」更準確描繪香港的經濟實況。很多顧問報告都指出香港位於世界前列。比如,香港在A.T. Kearney 2018全球城市報告中位列第五,在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之後。英國智庫Z/Yen與中國(深圳)綜合發展研究院發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香港更位列第三。這些報告都指出香港的經濟、基建、教育、法例和人力資源都是國際頂級。
香港位於世界前列,有豐富的歷史前因。作為港口城巿,香港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濱下武志在其《香港大視野:亞洲網絡中心》詳細指出,香港橫跨東南亞到東北亞的八大腹地,更是世界各地的網絡樞紐。David R. Meyer的《Hong Kong as a Global Metropolis》更從資本、貿易、金融,以及中外的人脈網絡等多方面說明香港的國際性。
事實上,香港人一直在亞洲甚至世界各地尋找機會。舉例說,2016年,香港在東南亞國家聯盟貨物貿易總額超過8,000億港元,是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2015年,東盟乃是香港的第四大服務貿易夥伴,以及第六大向外直接投資目的地和第六大外來直接投資來源地。再者,以東盟十國人囗超過六億的龐大巿場,比7,000萬人口的大灣區經濟總量更大。香港依賴中國論實是站不住腳。
近日,香港與位於中亞的格魯吉亞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撤銷大部份香港原產品的進口關稅,在投資和服務貿易等都會有更佳保障。這協定可視為擴展歐亞和東歐地區的橋頭堡,為打開新的區域市場走出重要一步。
保持國際優勢
然而,香港需要更多的自貿協定,讓香港變得更國際化。現時香港只與內地、新西蘭、歐盟國家、智利、澳門、東盟和格魯吉亞七個地區有自貿協定。相比之下,新加坡有22條自貿協定,比香港走得更遠更前。若然香港要維持全球優勢,面向世界,便需要積極簽訂更多自貿協定,有利香港資金和貨物走進世界市場。
如何刻劃經濟論述對香港未來的經濟前景、城市定位和政治前途都有深遠影響。中國依賴論沒有實證支持,卻一直在香港媒體大行其道。香港當然需要走向中國,但走向世界更付合香港長遠利益。「世界香港」才是香港該走的路。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柯衍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