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社會不時為年青一代形成無形壓力,人人心急於向上流動,當學生成續優異無疑更得寵,繼而被給予更多機會接觸外界、擴闊視野。相反,有校內考核成績稍遜他人的學生則表示,自少常因成績「包尾」而被同學排擠、甚至遭老師看扁。儘管聽盡冷嘲熱諷,兩位滿腔熱誠、立志從演的中四學生願用戲劇爭脫社會束縛,「每個人都與眾不同」,用成績定義一個人「只會令世界無晒色彩」。
記者 鄧溢禧
楊浩然自入讀將軍澳匯知中學就開始演戲,現中四的他已演過8份劇本,不少劇目更獲全港性比賽獎項。初踏高中的他應面對日益繁重的備試功課量,卻從未有放棄演戲的念頭,正因他立志要在演藝範疇發展,定下了考入香港演藝學院的目標,他必須學會有條不紊地分配時間溫習和練習。楊出身於單親家庭,從未見過其母,只有父親獨力工作支撐家庭,導致兩人甚少碰面。在奶奶照料下長大的他坦言奶奶不諳教導,故即使小學時入讀名校亦只好包辦全級最後十數名。小學時成績越差,同學就越疏離他,更曾因分組研習時被同學奚落:「你成績咁差就唔好入嚟啦」,令他年少時性格甚自卑。
楊提到從前因成績表常「滿江紅」而與父親關係奇差,父親在其小學四年級時一度表示,「你成績繼續咁差,等你18歲就同你簽字脫離父子關係」,令他不知所措並深陷學習低谷。直至升讀中學時,學校迎新活動令他被戲劇老師相中其有演戲天份,遂獲邀加入該校戲劇學會開始演員、編劇、後台,甚至導演工作。他提到初時仍遭父親極力反對,指演戲無出色,更唬爛指「演藝界好黑暗」,認為他應先應付好學業。但他努力不懈並自律地分配好排戲和溫習時間,去年終打動到父親抽空欣賞演出,更首次聽到父親大讚「做得好」。他直言在此之後仍有聽到父親說「你考好個試先」,不過看到他對演戲的熱誠,全級排名又從谷底反彈至中上位置,即慶幸自己夠固執才得到今天殊榮。
何昕童(Heidi)和楊浩然從小學起已是鄰班同學,因兩人在校成績不理想,上輔導班時互相認識。不過她小學時被分入全級僅一班的廣東話班別,她指與其餘的普通話班別不同,家長、老師等都對其班別略有微言,認為鄰班同學亦受影響而杯葛該班同學。她續指自己小學6年絲毫無感受到學習氣氛,同學「掉粉筆、飛較剪」,更一度把白膠漿倒在她座位,她一怒之下把整支白膠漿倒進該名同學書包中洩忿。小學時長期位處全級尾十的何昕童無論在操行或學業都上,都不被他人看好,一次老師更直接致電她媽媽建議其報讀 Band 3中學以保學席。幾經苦讀她終取得足以入讀心儀良久的匯知中學,自此時起她明白只要有決心甚麼事都可以做好。
何昕童同樣在迎新活動中被校方發掘出其演戲的才華,無論是該校特設的常規戲劇課或課後的戲劇學會,她從中建立了自信變得更開朗健談,更明白到學校成績不應定斷人生,認為每個人都與眾不同,若按能力、興趣發展,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色彩定必更豐富。何現時多棲發展,如戲劇、現代舞、辯論等,並銳意融合各種才華令演戲更上一層樓。她笑言現時先要再追回成績,「驚成績太差就要減少課外活動」。
上月兩人和其餘9名均為戲劇學會的同學,憑着有份編撰的劇目在「香港學校戲劇節」橫掃共16獎項。匯知中學戲劇科劉文青老師指,過往參賽都有獲獎,但今次是首次有校方全部9名演員同時獲得傑出演員獎。而該校副校長鄭偉勁亦指,校方構思以戲劇吸引同學寓學於樂,如訓練語文能力等深信「讀劇本點都有趣過上中文堂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