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巴金改中文 - 陶傑

替巴金改中文 - 陶傑

優秀的文字本必言簡意賅,唯百年的「白話文」因五四之「我手寫我口」開壞了頭。
經歷了文革的大陸,「作家」開會學習政治報告多,大腦中處處自我審查,卻又很想「說真話」,一句話的小茶包,用一百句廢話冗字的開水來沖稀,於是婆婆媽媽,五四後中國作家的文學多無性格,更無男人味。
信手拈來巴金「隨想錄」一段:
「五十二年來我到西湖不知多少次。我第一次來時,是一個作家,今天我還是作家,可見我的變化不大。西湖的變化似乎也不太大,少了些墳,少了些廟,多了些高樓……人民的精神面貌是有過大的變化的。我很想寫一部西湖變化史,可惜我沒有精力做這工作,但記下點點的回憶還是可以的。」
此段文字即嚕囌連場。我我我我,一百字內,「我」冗六度。其實所有的「我」皆可刪:「五十二年來,訪西湖多次。第一次來時是作家,今日尚是。」
巴金的嚕囌不是「風格」,而是平庸。吞吐曖昧,雖牛棚初釋,欲言而猶不敢。含蓄本是藝術,但巴金拐彎抹角的嘮叨不是。當然,主要不是他的錯。
五十二年前,你巴金初遊西湖,是民國時代明星級的自由文學家。其時報紙出版社皆可民營,巴金的小說可任意批判「封建社會」大家長對年輕一代的壓迫,可以咒罵國民政府。但「今天我還是作家,可見變化不大」。巴金你在騙誰──巴金給共產黨七批八鬥只剩一副骨架,雖然「平反」而復出,已無昔日的激情膽識,不是「變化不大」,而是變了另一種人。
這幾句,若換了英語善幽默自嘲的語境:So I changed a little,尚或有一點正話反說的諷刺(Sarcasm),但以巴金其人其文風,以「中文」之方正敦圓,中國人之缺乏幽默自嘲,可略以中國誅心論判定:巴金寫這幾句話,並無反諷之意,他猶戰戰兢兢心有餘悸,但他真的「變化不大」嗎?西湖經紅衛兵之亂,舊墳古蹟幾已砸光,也「變化不大」?巴金老先生請您勿逗小弟發笑。
此等中國白話文經典,今日於香港特區的公共圖書館,於報紙編輯,當無處改,不敢改,不知如何改,不只是語法,而是思維之平庸。膽稍大的或可將「五十二年來」改為「52年來」。巴金雖然早供奉於中國神枱,但不,不要怕,其文字沙石堆積,不必3心兩意,亦不1步1驚心,可大膽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