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拉開全球貿易戰戰幔。華府針對中國貨品開徵更高關稅以及限制中資企業併購美國敏感行業,不教人意外,因為中美的貿易爭議由來已久。但特朗普對待傳統歐洲盟友,手段似乎更狠,在對鋁鋼材製品徵梲之後,下一波的目標將是進口的汽車及零部件。按道理推斷,如果美國最終的打擊目標是中國,那麼最有效的手段應是聯合盟友共同對付北京,特朗普在盟友間到處點火頭,到底意欲何為呢?
撰文:劉在名
與美國一樣,歐洲在經歷多年的QE後貧富懸殊日益嚴重,再加上各國左翼政府在過去多年對外來移民採取過度包容的政策,致令歐洲極端主義慢慢抬頭。環顧歐盟內4個最大的國家,英國以及意大利皆已被右翼思潮主導。英國在兩年前公投脫歐後仍然就脫歐方式爭議不休,接過燙手山芋的首相文翠珊最終選擇堅持切斷與歐洲大陸的人員自由往來,實施所謂「硬脫歐」﹔至於意大利今年的大選亦都選出了五星運動以及北方聯盟組成聯合政府,新上任的總理孔特是一名疑歐派,令人擔心意大利是否仍然有足夠決心留在歐元貨幣體系。此外,意大利在接收移民的態度上也愈益強硬,即使來自利比亞的六百多名難民中有孕婦有小孩,但孔特仍然拒絕讓接載他們的船隻泊岸,任由他們在地中海飄浮,孔特更因為移民問題分歧,一度阻止歐盟峰會發表反擊美國關稅的聯合聲明。由是觀之,英國以及意大利在政治意識形態的取向,已趨近特朗普。
歐洲諸大國領袖之中,只餘下德國總理默克爾以及法國總統馬克龍對特朗普的抵制聲音最大。不過,德法兩國的國內政治同樣面臨嚴峻考驗,德國總理默克爾因為移民問題而與執政聯盟內成員鬧不和,聯合政府隨時面臨分裂危機﹔至於法國總統馬克龍,本來的支持度就不高,在去年總統大選首輪投票中得票其實只得24%,比起極右的瑪麗勒龐(21.3%)以及極左的梅朗雄(19.6%)只是稍稍佔先,馬克龍能夠上台,多少也拜法國採用兩輪選舉制度所賜,而他上任後推行多項改革,民望一直低迷。
歐洲政局四分五裂,4個大國當中英國以及意大利早有離心,而德國及法國的中間、左翼政黨又正值風雨飄搖之際,特朗普祭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旗,為歐洲添煩添亂,掌握的時間點可謂恰到好處。據統計,美國從歐洲入口的汽車總值達770億歐元,當中超過一半都是來自德國,如果美國真的把關稅大幅升至20%,對德國的打擊將會最大,GDP增長也會因而放慢0.2個百分點,如果經濟真的放慢下來,當地人與外來人口的衝突或會更趨激烈。特朗普以超高壓的貿易談判手法,迫令內憂外患的歐洲盟友在關稅上讓步,可能比起對付中國更容易嘗到甜頭。而一旦即使未能在經濟上得到好處,也足夠讓特朗普在歐洲左翼臉上摑上一記大耳光。
特朗普是典型的右翼白人精英主義者,對歐美的左翼早已恨得牙癢癢,在未當選總統之前已支持英國脫歐,意大利的五星運動領袖迪馬約更毫不掩飾奉特朗普為其學習對象。世界政治思潮有如鐘擺,過去十多年左翼思潮主導歐美政壇,利益長期被忽視的右翼當下正來一個猛烈反撲。作為右翼領軍人物的特朗普,對外談判手腕厲害已毋庸置疑,但當一個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領袖也只顧利益,不再高舉、信奉普世價值,並試圖影響其他盟友也向極端立場靠攏的時候,這不單是對歐美的挑戰,也是對全球人類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