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推出6招希望幫助市民上車,安居樂業本來就是最基本的需要,但在如此高樓價的社會下,這變成一種奢望。而居屋減價某程度上有助市民上車,但供樓始終辛苦,曾經有網民提出租樓日日賺,認為在跌市中租樓付出比樓價下跌少,所以租樓較好。那麼買不買樓好,從來都是一個無確切答案的問題?
在此先撇除買樓用作投資,在現今離地的樓價,買樓投資這些happy problem實在非最優先次序,而且居屋亦難以有投資價值,因為出租要先補地價。如果有自住需要,要考慮的只是選擇買樓或租樓的分別。假如今日購入一間400萬估值的單位,假設息率2.15%,每月供款15,523元。如果租樓,假設業主追求回報率3.5%,大約每月租金為11,700元,看似租樓較貴,但別忘記在攤銷的概念下,每月供樓15,523元中是分為兩部份,一是實際的還款,一是利息的支出,在以上情況第一個月實際還本金為9,073.02元,而利息的支出為6,450元,並且息隨本減,之後的每月利息支出會持續減少。
本金還款是可收回的,即是說如果樓價一直持平,那麼當你賣出手上物業時,你會收回所有的本金還款,而利息的支出是付給銀行,是沒法收回的。在這個概念下,買樓的利息支出可以想像成實際上的支出,而本金還款只是把現金和樓宇權益之間的暫時互換,好像用錢買股票一樣,在賣出樓宇之時可以換回來。而租樓的實際支出便是租金,所以兩者比較之下,可以見到以上例子中,租樓的實際支出(11,700元)比買樓的實際支出(6,450元)較高。如果要更確實比較,當然要考慮首期本身能作其他投資帶來的收益,以及每月供款比租金多出部份的回報率等,但初步可以見到租樓未必是日日賺,反而買樓的支出有機會更低,而且在升市時賺得更多。
特首推出的新措施令一間原本400萬左右的單位減至300萬,每月供款便會減至11,642元,和租樓差不多水平,其中第一個月的本金還款為6,804.76元,利息支出為4,837.50元。即是說同樣的支出(大約11,700元),租樓是全部沒法收回,而買居屋有六成左右是買了資產,對沖了通漲風險。
當然在現時環境中,樓價無疑是處於高位,有下行的風險,但放長10年、20年來看,一層樓宇比現價持平的機會相信較大,而且市場存在通漲,所以樓價長遠而言會上升。放眼遠處,同一筆支出,有至少一部份換為資產,長遠避開通漲,豈不更抵?所以只要有穩定的供款能力,不必理會樓價的上上落落,而加息時依然有足夠現金流,買一個單位應該更抵。話雖如此,居屋數量有限,要買到一間都要有運,如果抽到,係上車第一步。
灝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