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黑材料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黑材料 - 姚崢嶸

我甚少投資股票,一世人最大手買過的叫盈富基金,因為我的人生信念之一是:股票市場是全世界競爭最激烈的地方,幾時輪到我這類偶然才望兩眼財經新聞的人賺錢?看來有點諷刺,我是一個出名培養財經從業員學府的不肖弟子,但我亦清楚記得教授講過:大部份基金都跑輸大市。
我倒有一位早幾輩的師兄Steve Cohen,他創辦的對冲基金SAC Capital,錄得20年平均每年30%回報,在大跌市年度照樣大賺,是投資界的美斯、C朗,估計身家有140億美元。若問他的成功之道?Cohen會答:眼光獨到、時機準確;美國證監和他的行家則會說:「黑材料」(Black Edge),即是內幕消息。
股神畢菲特擅長買藍籌長揸,Cohen則相反,是「短炒王」,更經常在公司有重要消息公佈前(例如業績和預期有大偏差)重注買賣獲利。最經典一役,是兩間中型製藥公司,合作研發一種市場期望甚殷的新藥,Cohen也大量買入該兩隻股票,但在新藥臨床測試結果發佈前夕,他收到下屬一個電話,立刻由「大好友」變成「大淡友」,大舉散貨兼沽空。公司果然公佈新藥效果強差人意,股價隨即大瀉,Cohen卻大賺幾億美元。
世上真有如此神機妙算嗎?原來Cohen手下一名基金經理,為了此單投資,兩年前已結識負責新藥臨床研究的專家,用「顧問費」加感情牌(不是男女,是前後輩那種)不斷「套料」,更在研究公佈前搶先看了報告,隨即打了那個非常及時的電話給Cohen。
美國政府經過調查掌握了以上證據,不過,若你以為Cohen和手下難逃法網,就只猜對了一半。該名「盡責」的手下被判監9年,而且非常有義氣,一直不肯做污點證人指證前老闆。
Cohen有的是錢,請了大批貴價律師和控方「遊花園」,控方在無必勝把握下,擔心打輸官司在政治上失分,況且監管機構人員向來有離職後「下海」為投資銀行基金打工的「優良傳統」,最終只要求SAC Capital罰款和結業,換言之是「打手板」了事。Cohen仍是千億富豪,停牌幾年後甚至可重操故業。
有福同享、有難下屬當,可說是江湖規矩,故事結局和早前介紹、亦是講內幕交易的《The Spider Network》,正是如出一轍。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