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到日本

非物質文化遺產 紅到日本

早已式微的手雕麻雀,因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清單,加上本土懷舊風潮,由無人問津到人氣急升,不單保育機構如長春社等大搞工作坊,吸引年輕人參加,就是在職人風尚的日本一樣受關注,當地更有電視台及雜誌派攝製隊越洋到港採訪。碩果僅存的手雕麻雀工匠張順景直言始料不及,萬想不到一門手藝竟逆市升值,笑說就算退休,都會留兩副給自己作紀念。

傳由鄭和創造

60年代,還未有電視師奶劇,香港人最愛打麻雀,及至70年代,打麻雀一樣「入屋」,許冠傑的《打雀英雄傳》唱到街知巷聞,「六嬸,三太公,大眾開枱啦面似蓮蓉」,是一代人的記憶。景叔說,那些年,賣麻雀用品的舖頭成行成市,油尖旺一帶最集中,稍具規模亦有駐場手雕師傅。訪問這天,就有街坊拿着後備的空白麻雀牌到來要求補雕。「以前啲師奶開枱,最怕發現唔見咗一隻牌,衝落嚟話要補雕,真係屋企火燭都無咁急。」景叔笑着說。
打麻雀,是全球流傳最廣的遊戲之一。在中國、新加坡、香港、台灣、日本及歐美,規則都隨着當地的文化差異而各具特色。據指,歷史上首副有紀錄的麻雀牌,由1875年一位美國外交官送給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但說到有記載它名為「麻雀」的首份文獻,卻是相隔近廿年、1894年出版的小說《海上花列傳》。其後的文獻記載,都認為麻雀是晚清開始盛行,起源卻不得而知,民間傳說倒是有不少。
民間傳說明朝時有一位《水滸傳》愛好者,名叫萬秉迢,結合了古代紙牌葉子戲的玩法,創作出108隻麻雀牌,代表108位梁山好漢。亦有指麻雀是由明朝宦官鄭和創造,因下西洋的船上生活太枯燥,為激勵將士而將紙牌、牙牌及牌九等玩法結合,創造木片製的麻雀牌與將士玩。他與夫人、副帥和大將軍一起「開枱」,大贏家總是一位姓麻的將軍,自此遊戲便名為「麻將牌」。
■記者呂麗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