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昨公佈的6項房屋政策新措施中,包括將私營房屋9幅用地撥作興建公營房屋,包括安達臣道及啟德區,涉及1.06萬個單位,分4個財政年度推出。業界人士憂慮,此舉非但解決不了公營房屋短缺問題,更失千億元的賣地收益。
減私樓供應或推高樓價
據地政總署資料顯示,過去兩個財年2016/2017年及2017/2018年,賣地收益均逾千億元以上,遠比2015/2016財年多出逾一倍,全因該兩個財年屢有「靚地」出售。中原測量師行張競達表示,現時私人住宅市場與上車盤市場已經脫節,政府增撥公營房屋用地亦無可厚非,但公營房屋始終是資助房屋,座落的地皮不應是超級豪宅地段。
綜觀現時賣地表上,安達臣道及啟德跑道區住宅地皆位處優質地段,估值均逾百億元,間接令庫房損失接近千億元賣地收入。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就指,增撥私人住宅地去興建公營房屋短期可增加供應,但解決不了公營房屋短缺問題。而這些土地不是「新增土地」,除非政府有其他私人土地新增供應,否則這會減少私人住宅供應,亦有機推高樓價。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在會上解釋,選地主要是希望將準備好地皮撥到公營房屋用途,安達臣道及啟德均是成熟地皮,雖然會損失土地及賣樓收入,但市民安居才重要。
■記者葉煜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