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導演的《小偷家族》(萬引き家族),贏得今年康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這是歷來第四部日本片得到此獎,過去三部是1980年黑澤明《影武者》、1983年今村昌平《楢山節考》及1997年亦是今村昌平導演的《鰻魚》。也有華語片得過金棕櫚獎,就是1993年李碧華原著,陳凱歌導演,張國榮主演的《霸王別姬》。
其實現年五十六歲的是枝裕和,早已和康城有緣。2004年《誰知赤子心》就使十四歲童星柳樂優彌成為康城最年輕影帝,2013年《誰調換了我的父親》獲得康城評判團大獎。但久已沒有日本片奪得康城最高的金棕櫚獎。
《小偷家族》屬於非主流的窮人爛衫戲,由於國際得獎,就在日本熱門賣座,相信香港上映也會增加吸引力。實際上此片得金棕櫚獎可算爆冷,因為藝術上不是很優異,妙在正好不會「悶藝」或「偏鋒」,而回歸傳統的社會寫實,關注貧苦小人物,批評諷刺很多「正常人」冷漠自私,還不及小偷家族有情有義,令人感動。
這種不唱高調,不標奇立異,又遠離荷里活式主流的作風,符合得獎要求。前年英國老牌獨立導演堅盧治的《我,不低頭》(I, Daniel Blake)得康城金棕櫚獎,亦屬此類,拍攝老木匠與單親媽媽的苦況。
觀看《小偷家族》,當會發現先進發達又注重道德禮教的日本,原來現在有些人過着「悲慘世界」似的生活。那家男女老幼住在擠迫零亂的舊屋,好不過香港的「籠屋」和「劏房」,甚至更像垃圾崗。他們亦非懶蟲,男幹地盤,女做工廠,小姨在色情架步上班,可是很窮苦,兩父子經常在店舖高買,順手牽羊扒竊食物和衣服用品。
奇在這家人不是真正家人,夫婦、父子、母女、祖母、小姨、小兄妹都是「偷」來的,幾乎全家假冒,實在古靈精怪。然而假可勝真,他們相依為命的感情很真切,又有同情心,劇情就開始於他們在寒夜收容一個「小孤女」,當作家人。
雖然像「悲慘世界」,但這小偷家族苦中作樂,窮得開心,構成妙趣細節。演「爸爸」的Lily Franky(中川雅也)活像衰鬼阿叔,其實多才多藝,今次賊眉賊眼其實好心,演得非常傳神。演「媽媽」的安藤櫻,曾在《一百円的愛》演女廢青變拳擊好手十分精采,今次形象大有不同,變成能放能收的大媽,性格很強,神態很妙。
還有樹木希林演婆婆,照例好戲。松岡苿優演小姨則性感而純情。最動人是一對童星,佐佐木光結演「小孤女」,城檜吏演「小哥哥」,都可憐可愛。比起這對假兄妹的真情,泰國賣座片《大佬可以退貨嗎?》的真兄妹反而花假。
故事發展下去,有奇情變化,引起生離死別,警方追查,揭發不可告人的新舊案件。這「家」男女老幼各有各的下落,充滿令人感嘆的戲劇性。
是枝裕和常拍家庭問題,《誰知赤子心》和這部新片都是不正常家庭,《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就連正常家庭也錯摸出事。他其實很懂搞戲和煽情,好在不會低俗。我特別欣賞他十年前的《橫山家之味》,描寫親人忌日,壯年兒女帶配偶和孩子回在故鄉老家,與老父母團聚拜祭,沒有奇情變故,只是家常煮煮食食,而拍出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又有親情和懷舊,戲味甚佳。
三年前《海街女孩日記》拍攝幾姊妹同屋共住,性情各有不同,而姊妹情深,也是大獲好評之作。是枝裕和作品不少,難免有些不大出色,例如《援膠女郎》(空氣人形)就一味怪雞,前作《第三度殺人》是奇案審訊片,福山雅治與役所廣司合演,涉及家庭變態慘劇,但成績欠佳。
《小偷家族》好得多,有點像狄更斯原著多次搬上銀幕的《苦海孤雛》(Oliver Twist),變出大有不同的東方現代版。我亦想起法國大師布烈遜的1959年黑白名片《扒手》,風格簡約奇特,是電影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小偷家族》不是那種級數,扒竊手法只是小兒科,但有複雜的霸佔房屋,冒領死人退休金,甚至毀屍滅跡。
此片最特別是「偷人」,但付出真情真心,並非惡意欺騙,這方面處理得相當成功。
(注:本欄每周由不同作者執筆。)
作者: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