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源於人口 - 左丁山

房屋問題源於人口 - 左丁山

黃埔海逸豪園以今天地產分類計,是所謂豪宅,地點以前是中電鶴園發電廠,海逸豪園地處海邊,環境清靜,確是九龍市區的一個上佳住宅區,以今天的生活和居住需要來說,在此地方發電,實在不合時宜,改為住宅區,是一個好主意,政府、街坊、居民及中電、發展商都是贏家。
不過如果今天才有遷拆鶴園發電廠之議,說不定又有甚麼環保保育組織走出來反對阻撓了。土地供應大辯論至今,環保、保育的觀點不斷有人提出來,阻止郊野公園邊陲地段作為住宅地的選項,其實香港的郊野公園地段在香港總面積的比例,不論是四成多還是接近四成,在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極高的比例,當居民的居住環境極度擠逼,大量基層居民住在劏房的時候,不准討論利用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建屋,是極度自私的。論環保,講保育,一個中環爛街市也要留下來動用數以十億計金錢來重修,當中環商廈極度缺乏,租金昂貴,成為香港經濟競爭力大障礙的時候,政府合署西翼卻要保育不重建,不知道那門子的道理,現在不少人高喊拆掉粉嶺高爾夫球場,如果用同樣的保育邏輯,高球場比政府合署有更大的理由要保留下來,不說那些蒼天古樹了,單是一片廣大平面開放的綠野,改變成為幾百棟的高樓大廈,難道不會破壞整個新界東北區的生態環境和空氣、風向流通?說不定高球場內有甚麼稀有螢火蟲和池塘中有珍貴「小蝦毛」呢!
中環最理想的環境可能是1930年代(從置地公司的圖片展覽看到),那時候維港海皮在干諾道中,中心區滿是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建築群,如今天上海的外灘;灣仔六國酒店旁邊就是渡輪碼頭……即使到了1971年,左丁山初到中環上班,在統一碼頭落船,地點就是今天的交易中心第三期……要不是香港因歷史的偶然或必然(因中共於內戰得勝),香港人口從一百幾十萬急增至幾百萬的話,香港的房屋需求原本並不逼切。新加坡政府經常宣傳其房屋政策惠民,不少香港天真人士每每拿香港和新加坡相比,殊不知新加坡自獨立後,馬來西亞沒有難民逃亡到新加坡,印尼也沒有難民蹈海而來,新加坡政府只需應付當地的自然人口增長,新加坡也沒有高山,平地容易平整,填海從來沒有反對聲音,環保組織基本上沒有聲勢,於是才能那麼順利梳理人口問題。香港即有一個李光耀,面對今天的土地供應和房屋問題,也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