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向中國推出500億美元徵稅清單之後,又威脅將制定2,000億元徵稅清單。外媒指北京早前或已做好準備對1,000億元美國進口加徵關稅,但現時特朗普改稱對2,000億元(而不是1,000億元)商品徵稅,中國未必定能跟上美國的步伐,短期將湊不出那麼多的美國進口商品可以報復。美國去年從中國進口商品總值約5,050億美元,出口往中國總值約1,300億美元。從數據來看,若美國持續加大徵稅商品金額,中國確實難以追上,那麼後續中國還有甚麼反制選項?
近日再有外媒分析指,「人民幣貶值」及「拋售美債」,是中國最終極及最具威力的反制選項,筆者並不同意。筆者認為,人民幣貶值是眾多選項之中最「不智」的一項。原因很簡單:美國持續加息及退市,中國正推行去槓桿措施,內地流動性因而愈益緊張,人行將無法追上美國的加息步伐,現時若採取貶值措施,將刺激資本賬大幅外流(以及銀行存款下跌),內地將因而承受不必要的信貸收縮風險。即使貿易戰繼續升級,中國也不太可能會如外媒所說的再次採用像811那般的「一次性」貶值舉措。
短期內,人民幣料只會追回其他主要外幣早前的跌幅。執筆時,美元兌CNH剛升見6.60水平,過去3個月累升5.4%,但今年以來只微升1.5%。相對上,今年以來歐元兌美元跌2.8%,澳元兌美元跌5.4%,美元兌加元升6%,美元兌日圓跌2.4%。某程度上這反映出,早前中方在仍有機會與美方對話的情況下,盡量限制人民幣不跟隨外幣大跌,那算是給美方一點兒讓步,但如今美方卻反口而不再「停戰」,中方也無需繼續在滙價上給美方那麼多好處。
至於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中國也不應考慮大規模拋售美債。筆者認為,拋售美債是第二「不智」的選項。外滙儲備的一大作用是維持滙價穩定,在人民幣大致上仍與美元掛鈎的前提下,中國並不存在大幅沽售美債這選項,「適量減持、暫停增持、或聲稱可能會減持」卻是有可能發生的。一旦開始大幅減持,雖然很可能會在短時間內大幅推高美債息率,令美國資產市場受壓,但同時間亦會增加了手上尚餘美債的虧損風險,以及有推高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債息風險。換句話說,這只是損人不利己的動作。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可選擇的反制措施包括:(1)向美國進口商品徵收更高稅率;(2)限制前往美國旅客及留學人數;(3)限制對美國物業及股票市場的投資金額;(4)限制美國企業在中國內地運作;(5)發起全民抵制美國商品。在最極端的情況下,若美國貿易措施持續升級,以致中國不能承受美方的「消耗戰術」,中國可以「國安理由」暫停向美國輸出稀有金屬,此舉將重挫美國的高科技及軍工行業,逼使雙方返回談判桌上。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