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成籌碼的喜與憂(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台灣成籌碼的喜與憂
(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中美貿易戰陰霾密佈,美國總統特朗普頻頻高調出招兩波共2,500億美元的高關稅清單,打得中方根本無法等值回擊,一貫沉默的習近平現在也開始撂狠話了,揚言對美國「以牙還牙」。而與中、美無論政治、經濟最密切的台灣在此中又抱持了如何微妙的心態與作為呢?
就實質層面來看,台灣因為山雨欲來風滿樓,近期台股也隨陸、港股跌跌不休,台灣官方連忙出來消毒,表示經濟數據良好,製造業界也表示美國7月6日上路的301條款懲罰性關稅產品,對產業影響確實不大,因為台商賣到中國部份,主要是以內銷為主。
但英國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卻點名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東亞小型開放經濟體,因高度仰賴全球供應鏈,因此最容易受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老實講,台灣去年的GDP為5,700多億美元,而對中、港的出口合計約為1,300億美元,對美國的出口則為370億美元左右,三地合計佔台灣出口過半;對於中美貿易戰,出口導向的台灣實在沒有雲淡風輕的本錢。

民間看戲 官方低調

只不過,民間群眾心態就不然了。在台灣有不少人相當樂於見到中美貿易戰開打,社交媒體上面充斥着中國雞蛋碰石頭的幸災樂禍言論。即便大家都知道貿易戰一旦開打,台灣肯定遭受池魚之殃,儘管隨着美國第二波2,000億美元關稅報復,台股也天天下跌。但看好戲的圍觀群眾卻沒任何減少的迹象。違背經濟理性的民間情緒不用說,自然是來自中國長期對台國際政治空間的打壓與軍事的恫嚇造成反彈,反正我打不過你,自有人來修理你。即便自身也跟着濺到一些髒水,台灣民眾也心甘情願。
但就台灣政府的官方態度,總括來說,就是低調再低調,兩大之間難為小,最好貿易戰別開打,真開打,台灣勢必受害,但還是必須默默地站在美國那一邊,不可能與中國在反制保護主義上一個鼻孔出氣,這樣的選擇,主要原因還是近期的政治因素。
近期,美台的政治關係實質提高好幾個檔次,美國不斷加強與台灣的實質關係,特朗普3月刻意親自簽署《台灣旅行法》實質提升美台官方關係,被視為美台1979年斷交後最大的突破。法案過關,被認為是相當於「明文規定」美台高層可互訪。6月24日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後,美國會要求美派軍參加台灣漢光演習、派美軍醫療船訪台的條文都被保留。另外,美眾議院還提出了《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等三個有利美台關係的相關法案。
綜觀中美經貿博弈,不得不說美國出招凌厲,在中興通訊一案善用「科技牌」,一招「禁售」直中中國要害,讓中國不得不棄甲曳兵。台灣問題一向是中國另外一項不得不守的要害,會不會被靈活的特朗普政府拿來成為交易籌碼?誰也說不得準。台灣的學界對此普遍憂心,前外交部長歐鴻鍊就認為美國啟動加強與台灣關係,目的是為加值台灣牌、台灣籌碼。讓中國在意的「一中原則」再度成為議題,以便美國操作運用。
事實上,中國也的確入殼了,5月拔了台灣邦交國布基納法索,又強力施壓,要求各國航空公司不得將台灣標註為國家,而應標為中國台灣,「一中原則」的確再次成為中國近期的敏感帶。
面對美方主動不斷提升彼此關係,讓台灣的政府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終於得償所願,憂的除了怕中國強烈反彈,也怕成為特朗普政府在中美貿易戰當中的可運用交換的「台灣牌」。憂慮歸憂慮,但也只能被動因應,任何實質進展都低調不評論。
美國這波貿易戰是處處烽火,並不單挑中國下手,實際上作為忠誠友邦台灣也不能豁免其災,輸美鋼鋁製品課徵高額關稅,台灣尚未爭取到豁免,接下來開放美國農產品的壓力,台灣恐怕也扛不住,但為了換取大靠山美國的政治支持,台灣似乎也沒有太多選擇空間。
事實上,蔡英文總統在布基納法索斷交記者會時說的話道明了一切:「對於國際夥伴,長期以來在國際上持續深化與台灣的實質關係,我們由衷感謝。我們也承諾,這種實質關係,只會持續強化,絕對不會退縮。」
低調、乖乖地站在美國這一邊,就是台灣政府的唯一選擇。

楊泰興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