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人生:氛圍(李怡) - 李怡

世道人生:氛圍(李怡) - 李怡

昨天談到的港台片集中,張敏儀說了一件事:1977年《獅子山下》其中一集《元洲仔之歌》,因為拍攝大埔船屋居民的惡劣居住環境,曾被房屋署投訴,說政府出錢拍的片子,為甚麼要唱衰香港。當時的廣播處長何國棟巧妙地引用港督麥理浩的施政報告中的一句話:「香港政府將盡一切努力改善香港居住環境」,置放到節目片末,令房屋署無話可說。
這件事值得探討。首先,它說明所有掌公權力的人,都不願意有人批評他職權範圍的事,尤其批評者是政府付錢的機構。但儘管港台由政府付錢,卻與私人機構不同,它不是政府主管自己掏腰包的錢,而是納稅人付出的公帑;其次是港台不同一般政府機構,它是傳媒機構,是社會公器,即使是私營的傳媒,涉及自己老闆的醜聞,按傳媒守則也是不應隱瞞的。
道理如此,但要掌權者不干預政府出錢的傳媒,是不可能的事。張敏儀說,在港英時代,如果說公營廣播同政府如魚得水,那就錯了。CCTV才同政府如魚得水。因此,反映社會陰暗面的報道,要在政府轄下的新聞機構出街肯定需要傳媒主管的堅持、爭取和面對責難。
其次,反映社會陰暗面並非唱衰政府。除非反映的不是事實,若是事實,會使處於惡劣環境的人覺得終於有人為他們說話,而感到安慰,甚至覺得連政府的廣播機構都拍出了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改善環境於焉有望。其他市民則會感覺到政府有勇氣面對陰暗現實,而增強了對政府的信心,也增強了對自己前程的信心。97前30年,市民普遍對於生活在香港的那種自由、自信、自強的感覺,不能不說在相當程度上是香港電台帶動所有傳媒締造的社會氛圍。這種氛圍也幫助了政府推動施政:當市民相信政府會正視社會存在的問題時,政策推行就少了阻力。
何國棟在《元洲仔之歌》片末加上麥理浩施政報告的那句話,當然是很有技巧地擋住了房屋署的壓力,但從社會效果和對政府影響來說,其實有沒有那句話也是正面的。
但掌權者只會從新聞或節目出街後的直接印象去考慮。反映異見或反映陰暗面的新聞和製作,對政府和社會的監察作用,讓市民宣洩不滿從而不會使不滿積累到爆炸程度,因政府能夠面對現實而增加對政府的信心等等,掌權者多不會想到。這是人性的盲點。
張敏儀自1986年後致力推行港台公司化,也就是轉型為公營廣播機構,脫離直屬政府,改由政府撥款、制訂規則,假手一個管理局去管理,使港台能夠較容易保持獨立傳媒的個性。但可惜全速推行兩年,公營廣播「計劃最終因各方因素而被擱置」,甚麼因素?片集語焉不詳,但李鵬飛說了一句,當時被指甚麼「大動作小動作」。從這種語調,大概可以猜測阻力來自哪裏。
吳明林說,存在的東西你或者不知道它有價值,若失去,你就知道事情改變了。言論自由,就像空氣,大幅減少,整個社會都有窒息感。不只是失去有形的自由言論,而且是產生瀰漫社會的無形的近乎絕望的集體失落。氛圍改變了。
https://www.facebook.com/mrleeyee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