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都飛雲南香格里拉,已經提早三個小時到機場,登機手續依然令人有兵荒馬亂之感,一團人在自助辦理機前弄了半天,終於拿齊了登機證,然後再排隊托運行李。
托完行李,航空公司職員會叫你去櫃枱最後那間房間前等着看牆上的電子指示牌,指示牌上有「開包檢查」四個字,下方還立了一塊牌子,寫着一段「開包檢查溫馨提示」如果三分鐘內指示牌上跳出你的名字,你就要進房間──那間房叫「開包間」──進行「開包檢查」。要是過了三分鐘榜上無名,你就算通過行李安檢,可以離開去坐飛機了。於是托完行李,大家都跑去那塊電子牌下等着,然後,當我們的美女領隊的名字出現在電子牌上的時候,一團人都心邪地笑了起來。
這也不能說是文化差異,因為如果你用漢語拼音在手機上打「kai bao」這個拼音,跳出來的同音聯想詞裏馬上就會出現「開苞」。
我把「開包間」和「開包檢查」這件事放上網去,大陸的朋友也笑得要死。那就是說,一聽「開包」,聯想歧義,會得心邪的人大把,那為什麼一個大機場裏,還會出這種笑話呢?行李帶上傳送的全是行李箱,明明那間房裏打開檢查的都是箱子,為什麼不起個合適的名稱,而偏要叫「開包間」「開包檢查」呢?我喜歡旅行,因為旅途樂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