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不要期望變中產 - 馮睎乾

讀大學不要期望變中產 - 馮睎乾

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劉鳴煒真風趣,他日前出席研討會,笑指青年和僱主可引用《商品說明條例》,舉報大學學位「貨不對辦」,因為成績不代表個人特質,他自己也屢次中伏,被CV所騙。劉公子苦口婆心提醒家長學生:「讀大學不要期望變中產。」平心而論,這說法沒有錯。上周末寫「慘過梁天來」,那是被遺忘的廣東俗語,今天寫香港大學生,立即想起一句化石級詞語──四仔主義。今天講「四仔」,你事必以為指鹹片,但有幸活在侏羅紀時代的大學生,則往往以「四仔」為奮鬥目標:屋仔、車仔、老婆仔/老公仔、生仔。這是七八十年代時興的大學生價值觀,「四仔」完全是中產生活的寫照。九十年代,香港瀰漫末世風情,「四仔」已鮮有所聞;今天你還這樣說,一定是穿越來到2018年的古人了。
有朋友將要結婚,夫婦皆大學畢業,男的有外國大學的博士學位,在港從事科研。他們工作多年,沒買樓,男的很理性,常參考一條方程式,計算買樓、租樓哪個更划算,結論永遠是不買樓──事實上他甚至沒租樓,一直跟父母同住。但現在結婚,問題來了。想買,則樓價太貴,不甘心做樓奴;想租,找了幾個月也沒合適的。婚期快到,仍不知何去何從。像他們那樣高學歷,工作多年,找房子也如此徬徨,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更不用說。讀大學欠了一屁股債,所換來的工作,也僅夠錢租劏房,大學畢業的前景確實不是中產,而是負資產。
劉公子儘管說得對,但出自他的嘴巴,大家總覺得難聽過粗口。他一站出來,什麼也不必說,已道成肉身地展示一個社會現實:苦幹不如父幹。建議劉公子改善一下溝通技巧,不是每句真心話都應該講的,比如我說「做大劉嘅仔,都唔好期望得到爸爸全副身家」,也是事實,但勵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