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後在加拿大取得心理學學士及香港大學心理輔導碩士學位,黎潤芬逾十年的輔導員生涯,見盡不同個案。近期香港學童自殺個案屢生,她指情況實比想像中嚴重,指不少家長及傳媒都認為學童自殺無徵兆,但其實只是沒有細心留意或家長選擇視而不見,驅使她出版新書《聽.孩子的呼喊》,希望家長從中注意學童自殺徵兆,防止悲劇發生。
黎潤芬中一時,姐姐因急病過身,父母不懂得處理問題,對喪女一事絕口不提,身為幼女的她要獨力籌備殯葬事宜,而她當時在學校得不到老師或社工的幫助,甚至遭同學欺凌,黎形容中學到大學的十年是她生命中的黑暗期,「嗰十年都係得自己一個」,難走出喪親之痛。
經歷喪親 化身過來人
身為資深輔導員,每天定必面對不同個案,見盡不同的兒童及家庭問題,黎潤芬自覺適應能力較高,不會輕易讓個案影響自己情緒,但對受苦的小朋友仍會感到「肉赤」。她形容自己為「Wounded Healer(負傷的醫者)」;作為過來人,明白到年少喪親對兒童的影響,亦深知適當讓兒童表達哀傷的重要。
她認為處理學童問題,家長要負最大責任,「家長習慣幫仔女做晒所有嘢,兒童冇表達自己嘅機會,又點樣表達自己情感?」她指部份家長連自己的情緒亦不能有效管理,將情緒發洩在兒童身上,更有個案的家長要靠子女排解負面情緒,亦令學童問題易發生。她認為處理兒童問題最重要是愛及耐心,她常常對家長說「有愛乜嘢都解決到」、「嗰個係你個仔,你唔堅持,邊個幫你?」。今次出版新書,她希望無論是家長、老師、社工或者有相同經歷的人,都可以從中學會如何有效及適切地關心兒童,同時協助自己走出困境。
■記者麥卓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