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小米(1810),今日開始招股,但股份隨中證監突然撤回中國預託證券(CDR),加上今年預測市盈率(PE)最高達51倍,貴過龍頭股蘋果公司以及股王騰訊,令市場氣氛急速冷卻。雖然創辦人雷軍出口術,指小米是「蘋果×騰訊的新物種」救亡,但似乎未能提升市場信心。
記者:梁延宇 周家誠 莫亦熙
小米招股,投資者如何部署?《蘋果》訪問10名證券及科技界人士,大部份對新股表現不樂觀,當中8人不建議散戶認購,只有兩人建議可小注入飛。
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指出,小米雖蝕錢,但基於第一隻同股不同權的股票,要打響頭炮,相信認購反應會理想,建議投資者有興趣的話,「用現金抽一、兩手玩吓」;抽到的話,不論升跌,上市首一、兩日應先行沽出。宏高證券投資經理梁杰文認為,小米確有獨特的地方,兩億用戶群是其賣點之一,投資者可以視乎孖展超額反應,再考慮孖展,料上市首日會微升。
「有少少似平安好醫生」
富昌證券研究部總監譚朗蔚對小米看法審慎,指現時市況欠佳,新股掛牌表現勢受影響,預期該股掛牌後表現「有少少似平安好醫生」(好醫生上市第二日跌穿招股價)。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亦不看好小米,因公司受制於微信,不能夠與蘋果相提並論。宏匯資產管理董事及投資策略總監林嘉麒指,因市場上資金不算充裕,得悉國際配售反應一般,料新股上市後會下跌。
耀才證券金融集團研究部總監植耀輝亦表示,小米除了估值高外,對於中證監對小米提出了84條疑問,「睇完之後說服唔到我去抽」。他提醒投資者,認購相關新股水位或有限,認為有意申購的投資者需先觀望入票情況,才決定應否用孖展認購。
科技界普遍對小米招股反應冷淡,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指出,小米盈利一般,而且估值太高,不會入飛。他又批評小米CDR未成功,或許是連官方都認為抽水額太高才「㩒停」,而且同股不同權下,小股民對公司決策無法「say no」,要密切留意對股民權益的影響。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表示,自己甚少抽新股,今次亦不會抽小米,他認為其手機業務未如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般有壟斷優勢,故此不太看好。
雖然證券界近乎一面倒唱淡,但銀行及券商繼續出孖展優惠吸客。恒生銀行提供一口價,以網上渠道認購除將豁免100元認購手續費,申請孖展認購100手或以上,貸款息約200餘元。另民眾證券亦推出優惠,包括免息孖展借貸優惠,最多5手,獲配發股票後,在暗盤時段沽出新股,亦免沽出佣金。值得注意,今次新股氣氛較過去幾次淡靜,若因為利息低而申請大額孖展,有機會獲分配大量新股,如未能及時補倉,有機會被銀行及券行斬倉,風險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