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銀行昨宣佈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救市,放水接近7,000億元(人幣.下同),當中5,000億元會推動內銀將企業債權轉成股權(簡稱債轉股),協助資不抵債企業渡過難關,另外2,000億元則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困難。
記者:周家誠 陳家恩
分析相信,在貿易戰背景下,是次放水等於為中國內部經濟「買保險」,但單憑降準誘因,難鼓勵內銀推動債轉股。
是次屬人行今年第3次定向降準。人行在網頁公告指,工行(1398)、農行(1288)、中行(3988)、建行(939)、交行(3328)五大國有內銀,以及信行(998)、光行(6818)等12間股份制內銀,下月5日起降準0.5個百分點,放水約5,000億元推動債轉股,是人行首次因為這個原因降準。
另外,人行同時下調郵儲銀行(1658)、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2,000億元,主要用作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所謂債轉股,實際是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而銀行同意將債權變成股權,令企業避過破產清盤風險,但銀行無端由債權人變成投資者,未能回收貸款,令資金流動性減少,更要承受投資風險。
據資料,內銀過往多年與企業簽署破萬億元的債轉股合約,但真正落地的稀少。人行昨承認債轉股由簽約直至資金到位,過程比較緩慢,故通過降準釋放長期資金,提高內銀債轉股能力。
短期有利內銀股價
實際執行上,人行要求債轉股必須是實質的股權投入,而不是以獲取固定收益為目的之「名股實債」項目;同時應該積極參與公司治理,令企業恢復活力;不應支持殭屍企業債轉股。
華泰金融港股金融業首席分析師陳姝瑾指出,是次屬以「定向降準」包裝成的「普遍降準」,當中債轉股用途比較具爭議,原因是銀行在計算資本事宜上,股權風險權重較債權為高,銀行未必願意動用表內資金去進行債轉股,較多是通過子公司執行,內銀如何利用今次降準所得資金去進行債轉股實有一定疑慮。
陳姝瑾認為,是次降準與中美貿易戰關係不密切,相信主要是調控內部經濟為主,但貿易戰或會促使政府更認真處理。至於內銀股方面,她認為今次降準有助減低資金成本,短期利好未來數天股價,但接下來一個月挑戰較大,原因是降準或對匯率有負面影響。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楊宇霆相信,今次降準與中美貿易戰有關,有穩定市場之用,「(貿易戰)影響冇人知,就算係內地政府都估算緊,所以先進行『保險式降準』,喺股市急跌後穩定軍心。」他估計今年尚有1至2次降準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