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奧斯在補時5分鐘的入球,讓德國在最後一刻反先瑞典,挽回分組賽階段出線的主動權,把德國在深淵的邊緣救回來。
續用老化球員 阻新星發熱
就像上仗對墨西哥一樣,德國今仗對瑞典也是在後防線壓得太前的情況下,被對方反擊得手先入球,讓球隊很快陷於苦戰。兩閘尤其是甘美治不斷谷上前線,差不多見他在前場多過在後場,中堅謝路美保定也不時殺過中場線甚至對方禁區邊,這不錯為前線增加火力,但卻讓後防空虛。正常情況下,應該由防守中場回防補位,但在首仗,高𥧌已過的基迪拉明顯做不到,在次仗以魯迪取代基迪拉,但傷出後換入的根度簡,其踢法根本不是防中,而另一防中卻奧斯也不復四年前之勇,失誤頗多,這仗輸的一球就是他的責任(或許問題出於三個星期前還要為皇馬打歐聯決賽踢防中的他實在太疲累)。我在本欄一早說過,防中隨時成了德國隊的「阿基里士腳眼」,如今不幸言中。
更糟糕的是,雖然兩閘及中堅不斷谷上前線以增加火力,但球隊卻又入唔到波。德國不是沒有入球機會,在對瑞典一役,全場控球率高達72%,有18次射門,但只有7次中框,更只得兩個入球,這是過往講求踢得有效率的德國所匪夷所思的,球隊嚴重欠缺臨門把握力,前鋒屢屢門前失機,讓我看得幾次拍案而起。其實,過去兩屆世界盃球隊的首席射手湯馬士梅拿,近年狀態低迷,兩年前歐國盃更連一球都入唔到,這是所有人都看到的,為何路維沒有及早為球隊培養出另一入球之鑰?為何湯馬士梅拿至今仍是球隊的必然正選?這都實在讓人費解。結果是,對方禁區附近雖然常常有五、六個德國球員,但卻冇人入到波,且踢法又接近,都是喜歡上腳並移入中路的球員。
都說德國近年人才輩出,球星多到可以分別組成兩隊實力足以爭標的國家隊,但同樣令人費解的是,教練路維還是把日走下坡的湯馬士梅拿、基迪拉、奧斯爾列為正選陣容的骨幹(尤其是繼續起用近年在阿仙奴已經踢得很沉的奧斯爾更被千夫所指),沒有及早以年輕新星為德國隊進行新老交替,要到首仗輸了給墨西哥之後,才召開危機會議,亡羊補牢,換掉四個位置(包括奧斯爾及基迪拉),但卻嫌稍晚,要球隊臨急臨忙才去適應和操熟一個新的隊形,令白蘭特、哥列斯卡、辛尼等天才橫溢的年輕球員也得不到機會發光發熱。
作為德國隊球迷,只能期望經過今次大難不死之後,球隊能夠吸取以上教訓,未來幾場能夠逐步改善,並且先在下仗大勝實力平平的韓國一仗,重振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