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通世盃:「喂,有冇link呀?」 - 仙道彬

睇通世盃:「喂,有冇link呀?」 - 仙道彬

每次大賽,聽得最多都是這句話。大家習以為常,認為睇波應是免費,為了合理化,就不斷地踩比賽水準低落;「你睇啲球星仲屎過街場班友」、「球證吹到咁,一定假波啦」、「呢啲波都要畀錢睇?冇嘢呀?」結論是從前睇波明明是免費台播,今日水準更差,卻要付費收看,絕不公平,將網上盜看合理化;到下次大賽搬出同樣論調,然後再一次:「喂,有冇link呀?」
我也有試過看老翻的日子,也經歷過海豹叢書甚至是信和影印本漫畫的年代,但我和一班老友,一直都堅持好的東西要買,到慢慢有經濟能力,就不再買盜版和老翻。Game也好,電影也好,書也好,CD也好,因為人越大,越清楚,所有人都要開飯;買老翻(或者之後的網上盜看),其實是剝削了他人的勞動成本,偷走人家的創作心血,然後?既然創作的人無飯開,那自然越來越少「蠢仔」,惡性循環,水準低落,本土創作也日漸式微。
不是為九十年代成長的我們開脫,那個年代,知識產權不如今日受重視,加上經濟未起飛,除平價老翻,真的沒有機會接觸外國東西。可是今日非常方便,我們可以買電子書,睇波可以逐個月甚至逐日訂,聽歌可以逐首買,或者幾十元月費任聽;看電影更是取之不盡,由劇集到電影,都是幾十元就搞定。當玩手遊貨金都不止此數,用金錢去支持創作,其實相當合理。香港的經濟模式扼殺太多東西,而只有合理的營運模式,讓足夠的新人入行,有合理的收入,水準才會提升,否則情況會更差。

身邊很多朋友靠創意搵食,可是「搵link」的想法貫穿各階層,觀眾想要免費午餐,付錢的就賤視創意,結果夾在中間的所謂「創作人」,只得賤賣心血。扯得遠了,電視台製作世盃節目,也一樣是創作,他們都付出心血,台前幕後想做個good show;球星落場水準無得揀,但當一班觀眾因為不想付錢,盜看一向鄙視的國內足球直播,又或習慣了柴娃娃式嘉年華,而居然懷念免費台,懷念有荷蘭叻的世盃,那我會想,這才真的是共業。
也許對港人來說足球只是娛樂,不必深究。正如上周五晚尾場塞爾維亞對瑞士的大戰,沒有人談論這兩隊牽涉到巴爾幹半島的「內戰」,即塞爾維亞與阿爾巴尼亞人的種族仇恨;可是評述員集中在足球上面,完全沒談及比賽已超越了足球本身。為瑞士入球的梳頓沙基利和格列沙加都是科索沃人,同是阿爾巴尼亞裔;沙加的父親更曾為爭取科索沃獨立而向南斯拉夫抗議,最後鋃鐺入獄。為了避難,兩家人來到瑞士定居,但從未忘記國仇家恨,所以入波後的慶祝方式,不約而同是雙手交叉,代表了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的「雙頭鷹」(double-headed eagle);當沙基利在完場前射成2:1脫衣慶祝時,第一個衝上來的,正是同樣來自科索沃的比哈美。
今屆世盃,其實我期望如他們的新聞台,有更多的評論,用更廣闊更深入的不同角度去講足球。與其請運動員配襯,開無關痛癢的玩笑,不如走更深入的路線。要是賽前找來沈旭暉等專家去講解歷史和民族間的恩怨情仇,相信球迷得着更多,這才是收費台應走的路線;若由「蘇東波」講到六四,香港人也肯定更有共鳴。要求球迷付錢,不想他們搵link,那提升節目水準,也是重要課題。
文:仙道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