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藝遊】
康文署舉行為期兩周的「香港博物館節2018」,十九間博物館和文化場館舉辦約一百個活動,開幕禮為旗袍catwalk騷。香港歷史博物館自八十年代起收藏了過千件旗袍,包括朱玲玲摘下港姐后冠時身穿的湖水藍雪紗旗袍。
八十年代中,當香港歷史博物館仍然屈居於九龍公園臨時館址時,時任館長何清顯認為平民衣履也反映一地歷史,因此開始四處徵集旗袍。
我們今天說的旗袍,戰前香港人稱為「長衫」,當年多是上流社會的女士服飾,直到戰後才變得普及。據說館方中人當年要跟名門望族建立關係,令她們捐出較珍貴的三十年代旗袍。歷史博物館收藏最多的是五十至六十年代的旗袍,晚清民初年代的也有幾件。捐贈者包括辛亥革命家容星橋千金容慕韞、粵劇紅伶白雪仙及名媛利孝和夫人等等。
有些人不忍割愛,卻願意借衣供歷史博物館展覽,包括朱玲玲於一九七七年參加「香港小姐」選舉,獲頒后冠時身穿的湖水藍手繪花卉無袖夾旗袍。那件旗袍的花卉圖案風格近於速寫,面料為纖薄雪紡,多次在外國參展。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黃秀蘭笑說:「我們之前帶着它周圍展出,直到兩個月前,朱玲玲終於決定相贈。」
黃秀蘭記得幼時未懂欣賞母親的旗袍,長大了卻被「香港小姐」的旗袍環節吸引。到她任職文化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開始了解旗袍對香港歷史意義重大。二○一○年,她為出席旗袍展覽而買下人生第一件旗袍,「我平時比較豪邁,穿着旗袍時自然斯文一點,便明白為何說旗袍令人婀娜多姿,可以展現東方女性的魅力,連我也感受到另一個style的自己。」
劉天蘭分享美學 旗袍師傅教絕活
康文署構思今屆博物館節時,鑑於「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去年成為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入選項目之一,順理成章以旗袍為開幕禮重點,不但黃秀蘭與劉天蘭同台分享穿着之道,還有兩個由旗袍師傅教授製衣技藝的工作坊。當日穿長衫出席的男女觀眾,還有機會獲得獎品。
其實黃秀蘭不是今屆博物館節唯一粉墨登場的館長。香港太空館的「跟館長去觀星」(六月二十六日晚上七時)由館長及助理館長介紹觀星技巧,文化博物館館的「大師的非凡特質——李小龍vs金庸」(七月八日下午三時)由館長主持講座,講者包括李小龍迷歐錦棠和金庸小說畫師李志清。黃秀蘭說:「我們希望透過舉辦有趣的活動,讓觀眾對博物館加深了解。」
博物館節2018
「驚艷——長衫×南音派對」長衫Catwalk騷
時間:6月23日3:00-3:20pm、4:30-4:50pm
劉天蘭、黃秀蘭「長衫美學」分享會
時間:6月23日3:20pm-3:35pm
「潮著長衫留倩影」及「懷舊影樓全家福」
時間:6月23日3:30-6:00pm、7月8日3:00-6:00pm
「香港長衫故事」展板介紹
時間:6月23日及7月8日3:00-6:00pm
註:以上活動於歷史博物館舉行
中式長衫製作技藝示範
地點: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荃灣三棟屋博物館)
時間:7月7日2:00-3:00pm(封有才師傅)、3:30-4:30pm (周素梅師傅)
費用:免費
詳情可瀏覽 http://www.museums.gov.hk
採訪:呂珠玲
攝影:伍永健
(部份圖片由香港歷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