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理想的咖啡室年輕老闆:
大家好。
感謝你們,頂着這城市不人道的租金,這幾年前仆後繼地開了各式各樣的咖啡室,令我們這些咖啡愛好者,除了連鎖店外,終於有不同的選擇。望穿秋水,十年前也不過只有幾位先行者,到了今天,開花結果,去到灣仔及上環,有點目不暇給的感覺。如果有一日,你們店內來了一位滿面鬍子的顧客,坐下了不肯走,對咖啡豆來源及烘焙問長問短,把你們的擺設翻來覆去,無端搭訕,這位舉止可疑的大叔,有可能是我。
常去的地方有 Brew Bros、Common Ground、NOC、Stone Coffee、Amber Coffee、Cupping Room。全皆在香港區,只因方便,九龍當然有好店,只是不常去。在澳洲住了十多年,咖啡成了生活一部份,縱然家裏有全套用具可以自己搞定,一星期還是要光顧幾次咖啡室,為甚麼呢?
當年Starbucks興起,賣的是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個地方」。燈光柔和、佈局舒泰,適合與其他人相聚。不過,所有Starbucks都是同一樣子同一產品,不免單調,咖啡更是美國人口味,粗枝大葉不用多說。八十後及九十後有自己想法,另起爐灶,回歸小店,當中喜歡看書的搞文青氛圍,專注味道的做手沖單品,有一些自己焗麵包蛋糕,百花齊放,非常過癮,成就了世上各大城市的「第三代咖啡熱潮」。我泡咖啡店,與其他鐵粉顧客一樣,為了欣賞你們的態度,感受你們的個性。這些都是你們知道的,不多說了,現在讓我談一些你們可能未必知道的情況吧。
咖啡店最重要的是那一杯咖啡,只得一次機會,咖啡不行,顧客很難回頭。我每個月都會試二、三間不同的新店,坦白說,當中大約有三分一,我未能把整杯咖啡喝完。有一些單品豆放太久,走了味;有一些奶太熱;有一些萃取有問題,過苦。各位去過灣仔合和中心那一間星巴克新店沒有?已經轉型,加入精品咖啡豆,不同程度烤焙,有各款做法,不再是獨沽一味意大利式。試過兩次,大有進步。Blue Bottle亦隨時殺入香港,所以說,不要看扁連鎖店,它們今次有備而戰,衝着你們而來。我明白老闆們不一定是專業咖啡師,所以,更加要努力。用一年時間去上堂、考試、嚐味、實習、旅遊,應該有資格可以與咖啡師討論,可以作品質檢查,剛說的錯誤,不難解決。之後還要不斷提升,如果客人比你們更懂,便完了。尤其不要小看那杯較便宜的house blend,務必親自去選,不能假手於請回來的咖啡師。因為這是你的店,house blend的味道便是你的看法,至為重要。沒有這種個性,我們不如光顧改革後的星巴克。
我同意「型」很重要,在這方面你們實在比連鎖店做得好。作為顧客,期望「型」之中應有內涵,有謙卑。去過一些潮店,員工們太型,不斷擺po,忙於互相交談,態度傲慢。大約有五分一我去過的店,在服務評分上負數。鬆散,是很普遍的現象。老闆們請留意,輕鬆、熱情、年青、型、富二代,不等於可以不專業。還有,請各位不要再做牛油果外餡三文治,想不起那一間沒有這一款,太濫。大家賣同一樣食物,怎算得上有性格呢?明白你們以前可能從沒入過廚房,沒問題,可以學習龍頭的經驗。龍頭在哪裏?公認在墨爾本。澳洲人氣咖啡店,除了咖啡無敵,他們的食物結構簡單卻充滿創意,各位去兩星期,如果不夠,留一個月,你們的餐單必然變得非常有趣。咖啡室只須六、七款食物,不用多,但要精。
想了很久,是否應該寫這封公開信給各位年輕老闆們,最後還是寫了。大家都說,香港沒有個性小店,現在再次出現,因為你們。不容易。感謝。頂住。希望有一天,會在你們的咖啡室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