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中港股市大跌,昨天稍為反彈但動力有限。重要的是今次中港股市大調整只是剛開始而已,短期內震盪不會過去,跌勢也未停止,不管是撈底博反彈還是想作長遠投資都該暫時忍手。
今次大調整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特別是中美貿易戰不再是裝腔作勢或一味靠嚇,而是動真格,戰況並極有可能不斷惡化。大小投資者正開始重新評估當中的風險,即所謂的risk reappraisal,隨時因中港股市風險過高回報不足而重新分配投資,調走資金及套現以作觀望。在這個過程完成以前,中港股市顯然不可能有運行。
特朗普要逼對方簽字投降
當特朗普政府剛開始對不同國家包括中國貨品開徵懲罰性關稅時,市場人士、經濟學者一般反應覺得這不過是談判策略,是透過bluffing 逼對方談判,再達成對美方有利的新協議。因此,股市對貿易戰反應不大,覺得只是一時波動甚至是炒作藉口。
然而,特朗普不是一般的總統,他的任性妄為超乎所有人的想像。他的貿易戰想的不是達成協議,而是要對方投降接受他提出的條件。也就是說,貿易戰引發的談判不是為了達成協議來個雙贏,而是要逼對方簽字投降由美國獨贏。這樣的談判能達成協議平息紛爭實在渺茫。
此外,特朗普班子中不少核心成員準備以今次貿易戰作為遏制中國及維持美國經濟霸權的手段。他們希望趁當前美國仍是全球第一買家的優勢改變生產、供應鏈的分佈,重建美國的主導地位,拖慢中國在工業技術開發與應用上的進度。他們在跟中國的談判中絕不會輕易讓步,並將堅持全面監控、壓制中國工業特別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的進展。在美方條件辛辣及不願讓步下,中美雙方要透過談判解決問題怎不是緣木求魚,一廂情願。
好了,市場終於開始醒覺「貿易戰」不是談判的「牌」,而是實牙實齒以實力相拼,不計較短期經濟損失。他們只好如夢初醒般全面重估中港市場及企業的風險,調整投資組合。
應該看到,美國大幅提升入口關稅影響的絕不僅是中國出口商企,還會牽連製造業、銀行、物流、航運等一大堆行業。美國對中國貨品加徵關稅,美國入口商在進貨時肯定會變得保守,減少定單(包括今年聖誕節定單)是指定動作。出口定單減少,船運、物流生意額自然下降,圍繞在主要生產商四周的供應商(提供零部件)同樣受害,生意額難免受影響。
製造業從來是以cluster或一條龍式進行生產以減輕成本。每一家出口商及大廠背後都有大大小小的工廠、供應商,他們一榮俱榮,一枯俱枯,出口跌一成,所有生產鏈上的企業都受害。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市場又以美國為主,她因關稅上升、出口受限遇到的打擊絕不僅限於出口部門或個別企業,而是全國各地各產業都受損;不同生產線將因此停工,大量工人要被裁或減工時,影響可說全面又嚴重,白宮貿易顧問納雅羅指中國在貿易戰中受害比美國大絕不是靠嚇。
製造業產業鏈在貿易戰固然首當其衝,其他行業也不會好過。以內地銀行及金融業為例,它們既為出口商提供信用保證,又為製造業提供貸款以周轉資金。一旦製造業收縮,內銀面對的壞賬風險自然增加,業務擴展也將受到重大挫折,要維持盈利及貸款質素變得極為困難,從投資角度看,內銀的投資風險回報怎能不重新評估及明顯調低呢?
部份工序或永久撤離中國
而且,這些只是即時及短期影響,更長遠更根本的是產業鏈、供應鏈可能在貿易戰後重新調配,部份重要工序可能永久撤離中國大陸,轉到其他國家及地區。這意味中國出口及製造業面對漫長而痛苦的調整,還有大量經濟損失。中國政府雖可以靠加大基建投資抵銷部份影響,但製造業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引擎既大幅收慢,中國經濟增速再難保持。
可以說,中美貿易戰若全面開打,中國經濟受到的衝擊不會比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小。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