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近年樂此不疲地建「大白象」,地區自然也「小白象」成群。有時這些小白象不過淪為市民笑柄,好像最近葵芳被嘲似山墳的「安全島」、聳立深井幾年的巨鵝地標,或悄悄地消失了的鰂魚涌「不能避雨亭」,不過反映決策者的壞品味。若然牽涉大型的公共空間規劃,一旦考慮不周盲從興建,對社區的破壞可以是無法彌補的。元朗明渠上計劃用17億元建「長城」,耗資之大早已不只是頭小白象,更反映地區管治的結構性問題。
「成功爭取」風氣作祟
這條540米長從朗屏西鐵站通往教育路的行人天橋,緣起是2008/09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元朗市行人流量超出負荷,需要改善設施。自2010年起橋計劃首次在元朗區議會中討論,多年來區議會都支持興建,甚至要求延長至馬田路,其間香港建築師學會、香港城市設計學會、香港規劃師學會及香港園境師學會四個專業團體有感路政署方案欠佳,建議擴闊明渠兩旁行人通道,以取代部份高架橋,令天橋工程規模縮減,好處是減少對元朗市中心最重要通風走廊和景觀的影響、保留原來城市結構,而且工程涉及的難度減低,自然開支和施工期都能縮減,市民更快可享用到設施。
然而區議會對新方案不領情,更指專業學會在工程「臨門一腳」時提出替代方案會拖慢進展,執意沿用路政署原方案。其實區議會支持起石屎長橋時,恍如支持一個空中樓閣,因為對工程費用、施工年期均一無所知,只認為審理過程不要節外生枝,就能快些動工。結果,探土、可行性報告、環評等經年,今年4月底工程提交立法會審批撥款時,才得悉破盡紀錄要花逾17億元,工程更要耗時5年,因為地底有大面積溶洞,部份樁柱深達百米。用巨額公帑,加上長年累月施工的滋擾,還要封了市中心最重要的通風走廊、斬37棵樹、令兩旁低層住戶失去私隱而建一條大型石屎橋,代價那麼大,能否解決元朗市行人路超出負荷的問題呢?居民都明白擠塞的最主要樽頸位是大馬路兩旁,發展局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也指出據人流數據天橋只需建到大馬路就夠,南北走向地伸延,對東西走向的大馬路人流是於事無補的,至多是方便了一些人去搭西鐵,或替港鐵物業多一個賣點。即使交通略有改善,但拖累了社區環境以至整體生活質素,實在得不償失。
為何這條問題多多又不能對症下藥的「元朗長城」,依然得到區議會壓倒性的支持呢?一來是「成功爭取」的風氣作祟,有建設就像有做嘢,更重要的是政府不過視區議會為諮詢架構,好聽就說要爭取區議員支持才去馬,若政府執意要動工,即使區議會反對照發展可也。在有與沒有之間,很多議員寧願有(即使是錯),至少像替選民從庫房中搶到了些份兒,這正是各種大小白象湧現的原因。
若要地區工程實事求是,擺脫「越多越好,唔起走寶」的心態,需要讓地區議會有實質分配公帑的權力。如果知道工程因為有溶洞必然昂貴,而那17億元可以運用在其他地區事項,例如增加社區護理設施、社區託管服務等,區議會應會選擇只花三分一甚至更划算的方案,集中改善大馬路兩旁的過路設施即可。有人怕地區亂花錢,但只要地區有真正的自主權,而非中央行政獨大,花錢時理應更謹慎理性,才能令地區建設回應地區需要。當然,議員自己也要有在地區當家作主的心態,多從整個社區規劃着眼,而不只是着眼於自己小選區內做個服務提供者,才會對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有美好的想像。
黎國泳
朱凱廸議辦元朗社區幹事